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感受郭德纲
大雨淋:兄弟治水勇献身 县令祈祷雨倾盆
图说新闻
洛阳网广告
愿洛阳的夜空繁星满天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2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大雨淋:兄弟治水勇献身 县令祈祷雨倾盆
  出宜阳县城往南约行三四公里,即进入浅山丘陵地区。在山岭间,有个村庄名叫大雨淋,属锦屏镇管辖,与樊村乡、白杨镇交界。在当地百姓给我们讲述的故事里,“大雨淋”这个村名已存在了4000年之久。

  村民们说,“大雨淋”最早称“大禹临”,就是大禹治水到过此地之意。大禹因治理滔天洪水、划定九州而名垂千古,而“大禹临”这个小村庄,也为我们留下了在远古治水运动中,为百姓献身的两名平民英雄的感人事迹。

  上古帝尧时,处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雨量充沛,河水泛滥无度,吞没粮田村庄。鲧受尧之命治理水患,率民众筑堤堵水,用了9年时间,洪水依然未平。后来,舜又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相传当时,在“大雨淋”半坡山的北山脚下,居住着姓李的两兄弟,名叫李流、李芳。两人都是身高8尺有余,学习武功、法术,力大无比。目睹乡亲们连年遭受洪水之苦, 兄弟俩都深感痛惜。“河堤被毁,皆因沙土筑堤所致,若以巨石筑成,不就能抵挡恶浪冲击了吗?”于是,兄弟俩日夜运送巨石,援助大禹治水。

  春夏之交的一天,兄弟俩正在自家门前劈山运石。他们砍粗竹做兜绳,削檀木为条做抬杠,抬起一块约5吨重的巨石,脚下生风似的运往筑堤之处。刚行到附近一个叫杨家岭的山口,北坡的一片柏树林突然起火,挡住去路。见状,兄弟俩慌忙搁下石头,拔棵柏树扑打烈火。不料狂风大作,大火冲天成为熊熊火海,将两人团团围住。最终,兄弟俩都丧生于大火中。

  后来,大禹终于治水成功,回师阳城。经过老百姓口口相传,李氏兄弟为治水献身的壮举传到了大禹那里。大禹深为感动,带着大小官员随从两百多人,亲临李流、李芳两人牺牲之地肃立致哀。大禹想起数十年来治水的艰难,感慨万千。随后,命随从在这块巨石旁盖起一座祠堂,以供后人瞻仰祭奠。这个地方遂被世人称为“大禹临”。

  这个故事,只存在于乡民们的口口相传里,我们在当地史籍中并未找到确切记载,那座依巨石而筑的祠堂也难觅踪影。老百姓们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只是寄托一种亘古不变的朴素价值观:为民请命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斗转星移,到明朝中叶,“大禹临”这个地名已被大家叫了3000多年。

  公元1570年秋,即明穆宗隆庆四年,一场劫难席卷这里。“大禹临”山区的数十个自然村及周边地区,霍乱流行,死者十之八九。其中,有一个叫“大榆树凹”的自然村,村里有位老乡土医生,用20余味中草药装入麻袋加石块坠入井中,全村老幼饮用此水无一人染病。别的自然村人口所剩无几。

  后来,官府向民众摊派赋税、徭役,便都以“大榆树凹”记账造册。天长日久,“大榆树凹”逐渐替代了“大禹临”。

  “大榆树凹”后来改叫“大雨淋”,也有一段故事。清朝时有一年,宜阳境内大旱,看着荒年之景,当时的宜阳县令整日坐卧不宁。其时县衙的师爷向县令进言道:“久闻去城东南25里有一个九龙洞,只要心诚的人去祈雨必有应验。”县令听后,步行去祈雨。

  洞中蜿蜒曲折,行至数百米,便见九龙栖地九龙潭,潭边有石桌、石凳等。县令彬彬有礼,双手秉香上供。

  回师路过九龙庙,已是午时,骄阳似火,地上如蒸。县令进殿,三拜九叩。此时午时刚过,天空忽然乌云翻滚。行至九龙庙西北3里地,突然闪电刺眼,雷声震耳,倾盆大雨下个不停。县令喜笑颜开地问师爷:“此是何处?”师爷答道:“大榆树凹。”县令随口说道:“此处可改为大雨淋也!”

  从此,“大雨淋”也和“大禹临”一道,作为历史事件的见证留存至今。

  记者 邓超 特约记者 宋会杰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