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辟邪(东汉) 记者 张晓理 摄 |
|
彩绘骑马俑(北魏) 记者 张晓理 摄 |
|
青瓷鸡首壶(北魏) 记者 张晓理
摄 | |
核心提示
东汉以及之后的曹魏、西晋、北魏各朝均以洛阳为都。洛阳太学名震东西,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都在洛阳留下华彩篇章;龙门石窟开始开凿,永宁寺开始修建……洛阳城又经历了500年的灿烂与辉煌。
提起汉魏时期的洛阳城,许多洛阳人都能忆起一段辉煌的历史:丝绸之路、太学、造纸术、龙门石窟、永宁寺……这一时期的洛阳,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对外交流频繁。
如果有一条时空隧道,能让你重温这段历史,估计多数人都不会拒绝。而洛阳博物馆新馆正在布展的基本陈展厅汉魏部分,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负责此项工作的博物馆陈列部的王军花介绍,在这个800多平米的展示区里,将展出600件汉魏时期的代表性文物,让观众通过这些文物,将汉魏五百年的历史尽收眼底。
步入“时空隧道”
领略汉魏辉煌
汉阙是唯一遗存在地面的汉代建筑形制,这也被设计人员选做了整个汉魏展区入口的形制;汉阙还将与展厅顶部天花巧妙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空间风格,让人有种“步入此门,如穿时空”的感觉。
进入此门,汉魏时期的灿烂与辉煌便开始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您的面前。首先将看到的是一个电子沙盘。王军花说,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与汉魏时期发展沿革相对应的,恰恰是体现和浓缩了汉魏王朝几百年历史风云的汉魏洛阳故城。在这个沙盘上,将用三种颜色的光电影像叠加,显示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洛阳城布局。参观者可通过控制按钮了解不同朝代洛阳城的布局,然后通过相互对比,认知这500年间洛阳城的发展概况。
在接下来的在具体展示上,东汉时期将重点展示东汉洛阳城、汉代皇陵、东汉庄园经济、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东汉科教文化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汉庄园经济这一单元中,陶器、铜器、玉器等大量文物的展示,将告诉参观者东汉时期洛阳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同时,在东汉科技文化板块中,蔡伦像将与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以及造纸术对外传播示意图结合展示,直观生动地反映汉代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意义;班固画像和各种版本的《汉书》也将展示班固之汉书在我国史学、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图文并茂
重温魏晋华彩篇章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贵族生活奢靡,人民生活困顿。许多人或许会觉得,在这一部分,能展示的内容很有限。不过,仅是一尊曹魏正始八年墓里出土的白玉杯便可以“震”到你。
这件白玉杯于1956年在洛阳出土,高11.7厘米,以名贵的纯白和田玉琢成,玉质莹润细腻,杯体抛光细润,线条流畅,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玉雕艺术品。该杯没有任何装饰,却给人以“美在天然”的感受,这与魏文帝曹丕极力推行简朴的社会风气极为吻合,同时也反映了玉器由浓重的政治等级化向世俗化转变的重要史实。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王军花介绍说,魏晋时期人们普遍崇尚老庄,蔑视礼法,形成了魏晋风度,为后世文人景仰和效仿;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均在洛阳写下华彩名章;马钧发明的龙骨水车、指南车被誉为“天下之名巧”;西晋末年战乱不止,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汉人不断南迁,成为今天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客家人的前身……这些内容都将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得到很好地展示。
“胡人脸、汉人衣”
北魏陶俑展示民族融合
北魏是洛阳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这一篇章,设计人员将通过北魏洛阳城、北魏皇陵、北魏贵族墓葬和北魏汉化改制与民族融合以及北魏崇佛之风与龙门石窟的开凿等单元,向参观者全面展示北魏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
首先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对北魏洛阳城的介绍。在这里,我们将看到复原后的北魏洛阳城图片、北魏洛阳城里坊复原图以及阊阖门遗址的发掘情况。除此之外,一种兽面纹瓦当也值得关注。这种瓦当直径14.2厘米,瓦当面主体纹饰为兽首图案,两眼突出,胡髭倒竖,面目狰狞;外饰乳钉纹、弦纹各一圈,边轮宽平,是汉魏故城遗址出土瓦当中颇具特色的一种。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对北魏贵族墓葬的展示。据介绍,北魏贵族墓葬主要分布在洛阳孟津、偃师境内的邙山一带,洛阳已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北魏染华墓、侯掌墓、元睿墓等十余座,在这里都将得到展示。而在这些贵族墓葬中,一大批极其代表性的陶俑值得期待。这些陶俑大致可分为镇墓俑、出行仪仗俑、家内奴仆俑以及庖厨操作俑等。这些陶俑的模样,多数是“胡人的脸,汉人的衣服“,既有对汉文化的继承,又融入了自己民族的特点,使广大参观者更直接地领会魏孝文帝推行汉化制度、各民族大融合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本报记者 李燕锋 实习生 夏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