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海峡难隔故园情
唇齿相依 四达宿
融合自然 天人合一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3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唇齿相依 四达宿
□李林兴
  南达宿、北达宿、东达宿、明达四个行政村,形若方阵,坐落于孟津县小浪底镇南边的两岭一洼,四个村子相互对峙,彼此相距均不足三公里路程,村间通道如同“田”字。南北二岭上,南岭的村子叫南达宿,北岭的村子叫北达宿,二岭之间下洼处,洼东的村子叫东达宿,洼西的村子叫西达宿(西达宿在抗日战争时期已改为明达村)。

  提到四个达宿的村名,首先得从南达宿说起,四个达宿中属南达宿村地域最大,村史最久。此村起初只居住着一位姓张的老汉,老汉膝下有四个儿子。由于村庄周围的沟壑岭坡,都被老汉和他的儿子们种植成桑树,故称“张桑村”。张姓人家勤奋精明,一方面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一方面到洛阳城卖丝绸售桑果。为了管好桑林,便于采摘桑叶,张家弟兄四人把周围岭洼按四个方位划为四片,四弟兄分布居住,区域管护。张家人丁兴旺,相处和睦,蚕业红火,几代人都过得太平滋润。孟津县志上记载的唐代诗人高适的诗文:“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据说,就是指此而言。

  元末明初时期,鞑子兵进犯中原,过黄河到邙山岭,看到张桑村一带风光好、地貌妙,适合集训队伍,就在张桑村及附近张家经营的桑林周边修工事安营扎寨,于是,这里便成了鞑子兵排兵布阵的训练地点。鞑子兵白天集中在开阔的洼地训练,晚间分散到四周村中宿营,兵营遥相呼应,兵士如狼似虎。之后,首领每天派兵到岭坡上砍伐桑树,他们把桑树一棵棵砍倒,运回去搭建营房、烧火做饭。从此,张桑村环境遭到破坏,蚕业日益萧条,桑农生活艰难。为了生存,人们只好背井离乡出逃他地。如今,姓张的老户人虽已绝迹,但村子周围还遗留有张姓坟墓、旧窑洞和桑树的桩疤。

  鞑子兵撤走不久,这里先后搬来了郭、王、马、孙、杨等姓人家。郭王二姓住在原来的张桑村,孙姓住在对面岭上,马姓住在洼东,杨姓住在洼西,因为他们居住东西南北的地方都是当年鞑子兵驻扎过的宿营地,所以,南达宿、北达宿、东达宿、西达宿四个村名就这样产生了。四个达宿村唇齿相依,村民相互照应,兄弟般团结,同发展共致富,时不时还结亲联姻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