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海峡难隔故园情
唇齿相依 四达宿
融合自然 天人合一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3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宝岛纪行
海峡难隔故园情
□王经华
  前中为张广勋,左一为王佩楠(中国同盟会会员王广庆的堂孙女),左二为作者,右一为张广平,右二为张广平夫人。
  2010年中秋前夕,我随市政协代表团赴台湾进行文化考察。其间,我一直被在台新安人浓浓的乡情深深地感动着。

  张光勋,一位99岁的龙钟老人(他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钫的长子)。由于年事已高,他平时在家很少出门,听说老家来人看他,破例在寓所会见了我们。

  张光勋1949年赴台,很少回大陆。但一提起二十年前那次回新安老家的情景,便兴奋不已。他说那天在他小时常去玩的张家花园——千唐志斋吃了一顿很简单的午饭:小米汤、黄豆芽、玉米面馒头。真香呀!一端起饭碗,幼时在铁门生活的一幕幕便浮现在眼前。说着,他有些哽咽。

  老人听力不好,我们时而口说,时而笔写,相互询问、交流。惜别,我提出想和老人家拍张照片作个留念,他欣然答应。

  刚拍完照,光勋先生的七弟张广平也闻讯赶到。二十年前,张广平先生回新安,我曾接待过。现今,这位81岁的老人,仿佛仍是当年那样的容貌:花白的头发,笔直的腰杆,步履矫健。谈到那次回新安,他开玩笑说:“那天你可没管我饭啊!”他的记性真好。我接话道:“我哪能排上呀。下次回去补吧!”临走,广勋先生塞给七弟一沓钞票。说他自己行动不便,晚上就让七弟代他请我们吃顿饭!

  在酒店,张广平先生用当地名产金门高梁酒招待我们。席间,他用地道的新安话侃侃而谈。他说由他父亲张钫先生创办的嵩岳中学,当时学习氛围很浓。张钫先生在学校讲:学生们不要参加共产党,也不要参加国民党,等长大懂事了,自己再去作出选择,看哪个党好,就参加哪个党。这一番话充分反映了张将军的开明与宽容。    

  当年,广平先生的好友段星灿因参加学潮被迫离校。再回铁门相见时,广平先生搂住段星灿的脖子说:“你去延安了吧?叫我搜搜有没有共产党的传单!”亲切的玩笑,可见当时的进步青年得到了张家人的同情。我问广平先生:“听说张钫先生来过台湾?”他指指窗外说:“是的,就住在路那边一座小楼的二楼。”据说张钫到台湾后觉得自己适应不了这里的环境,执意要回大陆。蒋介石拗他不过,只好让他回去。酒过三巡,广平先生越说越激动。再端起一杯酒,沉思片刻,眼圈红了,他深情地说:“无论如何,老父亲是叶落归根了。奶奶却还在和我们一起漂泊……”

  9月13日下午,办完回大陆的登机手续,我给张广平先生打了个道别的电话。他除了表示欢迎我们再来台湾,还在电话中一再叮嘱关于他奶奶迁葬一事,请我们务必督促一下。我表示一定照办。他的奶奶——张钫先生的母亲王太夫人,在1949年由张钫陪同护送赴台。原以为可以很快回到大陆,谁料竟成永诀。老夫人临终留下遗嘱:“一定要葬在老家铁门。”挂掉电话,我心里很不平静。在台湾的张氏一家人对大陆、对家乡的思念、向往,竟是如此难以割舍,生死不移。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