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5年里,一系列重大措施相继实施,让“十一五”成为当之无愧的“民生五年”,也彰显着政府“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的决心。
然而,相对于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愿景,现实中存在的“看病难”、“住房难”、“入托难”、高物价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一些人对幸福的感受。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郭子仪认为,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人们树立理性幸福观,正确看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李蓉认为,幸福并不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提高,更体现在社会能否满足人们更高层面的文化需求,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风气,培养公众的道义感,并让每个人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指出,幸福不仅源于社会为每个成员提供均等的机会、良好的教育、公正的法律、优越的福利,从而不断提升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幸福指数,更来源于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幸福是一个多元函数,除了追求衣食住行的满足和情感方面的满足,人们更需要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
蔡继明看来,人们应当更多地思考能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做些什么,把个人的幸福同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进步结合起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才能增强个体适应力和承受力,才不至于在时代的变迁中为一时利益迷失。
关于幸福,还有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社会应该让个体知道,成功的路有千条万条,幸福的生活也有不同的选择。全国人大代表朱雪芹说,幸福来源于脚踏实地做每一件事,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进步和融入城市;幸福就在你有一个梦想,一天天地去接近,哪怕很辛苦。 (据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