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就不用中文”的机票、“不加钱就不给车”的“霸道”……“牛气哄哄”的企业为何不将消费者的权益放在眼里?消协指出,“牛气”的背后,既是企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缺乏足够的尊重,服务意识不到位,更是相关监管存在漏洞。
就不写中文的“牛气”机票
【事例回顾】:多家城市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查发现,目前国外航空公司在中国的办事机构或票务代理机构销售的机票或电子客票基本上使用的是外文;国内航空公司及其票务代理机构销售的机票或电子客票在使用英文的同时,尽管有些信息加注了中文说明,但承运人、出行日期等信息却没有中文说明。
记者咨询身边的朋友发现,因为机票上信息标注不完全而跑错机场的人并非没有。其实对乘机消费者来说,承运人、航班号、机场、航班时间等信息非常重要;对相关部门来说,用中文标注也并非难事。为何还要迟迟为难不懂英文的消费者,让误机事件频频上演呢?
【专家点评】: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冬认为,作为承运人和出票人,不管是国外的航空公司,还是国内的航空公司,抑或是它们的代理机构,只要在中国从事经营服务活动,应该有义务在出票时使用中国的通用文字,清晰说明相关事项,或者以其他方式作出明确说明,否则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经营者理应对消费者由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22家城市消费维权联盟成员单位也建议,国外航空公司在我国的办事机构或票务代理机构应该尊重中国的法律和中国消费者的阅读习惯,向中国消费者销售的机票或电子客票在使用外文的同时,应该全部加注中文说明;国内航空公司及其票务代理机构也应该尽快对机票、电子客票行程单等乘机凭证进行梳理,对没有加注中文说明的英文信息加注中文说明。
“不加钱不给车” 谁给的霸气?
【事例回顾】“不加钱就不给车,这不是趁火打劫是什么?”消费者董女士告诉记者,“这台车是给我儿子的礼物,总不能‘姗姗来迟’,实在是拖不起。为了能尽早提到他喜欢的蓝色,只好加了1.5万元。”
汽车市场的火爆,使原本一直暗箱操作的加价售车行为开始不加遮掩地成为紧俏车型的销售惯例,还美其名曰“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很多消费者迫于时间压力只能“忍气吞声”。
【专家点评】“这种加价售车或变相加价售车是‘供求决定价格论’掩盖下的一种违法行为,不但违反了国务院价格监管法规,而且侵犯了正常排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收取加价款实际上是收取商业贿赂,强制搭售汽车装饰则涉嫌不正当竞争。”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赵皎黎说。
(据新华社上海3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