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世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个著名论断的提出已经20多年了,它和另一个著名论断“发展是硬道理”同样为我们耳熟能详。但是,如何把“科学技术”与“发展”联系起来,如何把“第一生产力”与“硬道理”联系起来呢?
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理论学说莫衷一是,各种实践模式自成一家,但是,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这次市党政考察团赴豫皖苏浙陕考察学习的内容之一,就是实地考察各地如何把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0多天的考察学习结束,答案水到渠成、浮出水面。
其实,答案既在预料之中,又出乎预料。
预料之中的是,各地都是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从而形成凝聚、裂变,引爆不竭的“核动力”,靠这一动力保持经济社会今后5年、10年乃至20年的高速发展。
预料之外的是,各地的成功经验竟如此相同、如此一致,让考察团感到这是一条实实在在的真经。
“要将产学研的人才放在一个池子里,才可以产生‘鲶鱼效应’,孕育新的更强的生命体。”考察团一位领导同志深有感触地说。
——苏州。这个上个世纪80年代还主要以丝绸生产、园林古建而闻名的旅游城市,借助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建设之机,引进了新加坡的全新的发展理念、管理理念,其中的“秘密武器”就是搞产学研结合。这些年,苏州市与40多所高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以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吸引国家863和973等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创新人才到苏州集聚。目前,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0多所国家211、985高校在苏州设立了独立研究院或大学科技园,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了苏州科技创新能力,引领了苏州新兴产业的发展。2010年,苏州新加坡工业园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4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2%
——无锡。当考察团来到无锡高新区规划展览馆,听着工作人员充满激情和自豪的介绍,看着墙上挂着的众多科技创业人才的大幅照片时,答案也就显而易见:搞产学研结合。通过产学研结合,无锡高新区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创造了“无锡速度”,树立了尚德等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典型,培育了“感知中国”等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和光伏太阳能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离岸服务外包业、原创动漫产业位居全国第二,正在建设成为国内第三大信息技术产业园区。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来到这里视察,讲了一句话:“你们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走对了。”
——常州。4年前,他们按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建”的思路,谋划兴建了常州科教城。4年后,这里吸引了中科院等16所全国知名科研机构、高校设立研究院所,汇集了来自全球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截至目前,园区中已拥有外籍专家126人,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人员2230名,特聘院士5人,长江学者6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6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1人。正是靠着这批人才,科教城内掀起了一个个创新创业热潮,取得了一项项骄人业绩。
其实,不仅一个城市、一个地方要靠产学研结合来引爆发展的“核动力”,一个产业、一家企业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格力集团,是这次考察团实地考察学习的一家大型企业。20年来,他们从一家没有核心技术、向别人借技术起步的小企业,逐渐成长为不断创新研发核心技术来引领世界的大型企业,演绎了一个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创造的“神话”。今年1月18日,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明珠再度荣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在颁奖现场,她挑选了一把钥匙,作为自己理想和企业文化的形象代言。“她以全球最大的空调研发中心跑赢全球销量第一,她从新节能开始,用低碳写意东方明珠的美”,这是“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赋予董明珠的颁奖词,是对她本人,也是对格力的完美概括。正是依靠象征“智慧”的金钥匙,格力电器拥有了世界最大的空调研发中心,建立了珠海、重庆、合肥、郑州、武汉、巴西、巴基斯坦、越南八大全球生产基地,成为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
吉利集团,是实地考察学习的另一家大型企业。作为民营汽车企业,吉利“蛇吞象”收购沃尔沃的壮举,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其实,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就是吉利人搞产学研结合的真招实招。他们建设了有全球竞争力的整车、发动机、变速器、底盘、汽车电子等产品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体系;他们构建的“战略转型与创新工程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大奖,是企业在软科学方面获取的唯一国家级大奖;他们还拥有多项世界权威技术和专利,世界首创的主动安全技术、节能高效发动机,自动变速箱,居汽车行业自主品牌前列。2007年,吉利集团投资兴办了中国第一家汽车研究生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通过这个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平台,吸引、储备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路看、一路想、一路议。洛阳要发展,创新是关键。我们怎么学?
正如市委书记毛万春所讲,我们必须发挥我市600余家科研机构优势,搭建合作更加紧密、机制更加灵活、效益更加突出的产学研平台,走产学研融合发展、一体发展、提升发展之路,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优势。
洛阳产学研蓬勃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