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世伟
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
这是考察团成员对江苏、浙江等地农村实地考察后的普遍感受。在那里,规划合理、设施配套、生活便利的新型农村社区,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广袤的田野上,农民统一搬进了多层、小高层甚至高层的住宅楼,多少年来那种分散布局、一家一户的农村生活方式开始被改变,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发展的成效逐步显现。
城镇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要阶段,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世界发展史看,一个国家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镇化稳步发展,201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45.8%。但总的来看,我市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明显滞后,不仅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而且低于省内的不少城市。
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不少农民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和社会保障,无法应对城镇生活日益上涨的各类费用,导致进不了、呆不住、居不长、留不下,甚至还有一些已在城镇生活的农民不得不回迁老家。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嘉兴市“两分两换”的成功经验,给了考察团成员有益启示。所谓“两分两换”,就是嘉兴市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时,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增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
“两分两换”的关键就是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包括充分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服务、涉农管理、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区域统筹等的“十改联动”,同步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的建设。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农民”过上“市民”生活,住公寓,拿“工资”。
在具体工作中,嘉兴市创新实施了“1+X”村镇布局规划,其中,“1”是指每个新市(镇)区,“X”为镇区以外配套的不大于现有行政村数量的城乡一体新社区,并对土地节约率、城镇集聚度、搬迁安置房多层比例、土地流转比例等指标均要求达到50%以上。现在,嘉兴市已经实现了从858个行政村17000多个自然村的自然分散布局到47个现代新市镇和376个城乡一体新社区的规划统筹布局。
考察团兴致勃勃地考察了一个新社区——湘家荡。作为嘉兴市正在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区,该区域总面积43平方公里,总人口25800人,总户数近9000户,土地面积约5万亩,农房面积21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了5个区块,分别是新型市镇区、休闲度假区、东郊生态林区、生活配套区、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区。
据湘家荡区域联合开发建设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底,总面积320万平方米的农民新住宅区将全部交付使用,近9000户农民将陆续乔迁新社区,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的生活乐趣,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社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站在湘家荡规划建设的大型展板前,考察团成员一边听着介绍,一边热烈讨论、纷纷发问“农民的承包地怎么流转”,“农民的宅基地怎么折换”,“新增人口怎么办”,“新建小区的钱从哪里来”,“农民的就业问题怎么办”,“用地性质如何变更”等等这些困扰大家的“难题”。在与嘉兴市同行们的商讨甚至争论中,答案与办法逐渐显露和明晰起来,人群中不时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会意的笑声。
看到一个又一个成功的范例,考察团成员们开阔了视野,坚定了信心,明确了目标,学习了方法。
正如市委书记毛万春强调的那样,要学好真经,结合我市实际,创造性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总的要求就是“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具体讲就是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创业就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
当前,我市“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建设正快速推进,促进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三篇文章一起做”正如火如荼,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借鉴嘉兴“两分两换”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