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牡丹瓷,是指带有牡丹纹饰的瓷器。瓷器在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早期,洛阳先民就在制陶基础上,烧制出比陶器更加坚实细密的原始青瓷。自隋唐起,随着牡丹在洛阳人工栽培成功,牡丹图案作为装饰语言,寄寓了人们对生活的美丽憧憬和良好祝愿,于是便有了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的牡丹瓷。
开栏语
又是一年春好处,牡丹花城迎嘉宾。
今年是洛阳牡丹花会成功升格为国家级节会的第一年。作为一种吉祥和富贵的象征,牡丹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自古至今,人们不仅种牡丹、赏牡丹,还画牡丹、绣牡丹、雕牡丹,另外,还有牡丹邮票、牡丹烟标等,形成了不同的牡丹文化符号。节会期间,本版开设《洛阳牡丹文化徜徉录》专栏,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花中之王的雍荣华贵、美艳绝伦。
1 耀眼夺目的三彩牡丹瓷
洛阳是唐三彩的故乡,留下许多精美绝伦的三彩牡丹瓷精品。最具代表性的有:洛阳出土的唐代三彩牡丹带盖罐、三彩三足盆式炉、三彩凤嘴牡丹尊以及宋代的三彩牡丹枕等。这些器物大多由巩县窑烧制,器物上的牡丹花朵硕大,枝繁叶茂,色彩瑰丽绚烂,具有较强的写实性,真实地再现了唐宋时期洛阳牡丹的绰约风采。
唐三彩牡丹带盖罐(图④)于1964年出土于洛阳市郊,高30厘米。该罐系直口、平沿、短颈、圆肩、鼓腹、平底、拱形钮盖,肩周与腹部各贴三朵牡丹翻花,通体施白釉,器盖和贴花部分施黄、绿、白釉。该罐造型美观,贴花工艺精湛,为研究洛阳古代釉陶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彩牡丹花纹枕(图③)于1955年出土于洛阳市郊,现珍藏于河南博物院,高11厘米,长32厘米,属其他窑口的窑变花釉及多色釉品种。此枕画面虽满却不滞,装饰性强,堪称宋代三彩瓷枕中精品之作。
此外,洛阳出土的还有一些三彩贴宝相花带盖 。这种器物的装饰纹样盛行于隋唐时期。纹饰的构成,一般以牡丹或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他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像闪闪发光的宝珠,显得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含有吉祥、美满的寓意,在金银器、织锦、铜镜上较为常见,洛阳出土的瓷器上不时也能见到。
2 各大名窑的牡丹瓷
唐宋时期,瓷器的窑口从单一窑口发展到全国数十个窑口,瓷器釉色丰富多彩。洛阳是全国著名的大都会,这些窑口的瓷器在洛阳都有发现,其中不乏带有牡丹花纹或图案的瓷器。如宋代北方青瓷窑场中最富盛名的窑口耀州窑,就是以黄堡镇为中心,囊括了洛阳的宜阳窑、新安城关窑等多个窑场,主要产品包括碗、盘、瓶、罐、壶、盆、炉、枕、彩盒等,牡丹纹饰多布满器物内外,以富丽饱满的形态和艳丽夺目的色泽以及丰富的造型、新颖的构图给人以美的感受。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有:宋代的白釉剔花牡丹纹双耳瓷罐、白釉双层牡丹纹瓷梅瓶(图①)、白釉珍珠牡丹瓷枕、白釉牡丹瓷碗以及在洛阳以外出土的腰圆形白釉黑花牡丹纹瓶、青釉刻花牡丹纹执壶、五彩凤穿牡丹罐等。这些器物造型饱满,融刻花剔花划花于一体,刀法圆熟遒劲,张力十足。唐代豪门权贵喜欢张扬热烈的视觉效果,钟情于巧镂细錾的金壶银杯;而宋代的名士文人,偏好素雅洁净,热衷于使用净雅莹润的瓷器制皿。
从装饰学上看,瓷器上的牡丹纹饰多种多样,并不断发展变化。主要有传统的代表吉祥的“缠枝纹牡丹”(又名“万寿藤”),其结构连绵不断,有“生生不息”之意;有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成的图案,寓意“长命富贵”;有鹭鸶与牡丹组成的图案,象征“一路富贵”;有白头翁(鸟)与牡丹组成的图案,象征着“长寿富贵”或“富贵姻缘”;将牡丹玉兰绘在一起,象征“玉堂富贵”,即“富贵之家”之意;将牡丹海棠绘在一起,寓意“满堂富贵”,即“老少同贵”;将牡丹与鱼绘于一图案中,即“富贵有余”;将牡丹图案周围饰月季、长春草等,象征“富贵长春”。
3 工艺精湛的青花牡丹瓷
元、明、清时期,金人、蒙古人、满人均喜欢像牡丹那种大花,看着富贵。从此才有了装饰较多的青花,一改宋代官窑均是素器、以釉色取胜的基调,出现了影响后世几百年的青花瓷。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已南迁北移,洛阳走向衰落,所以在洛阳出土的元、明、清牡丹瓷器不多,仅有元代白釉牡丹瓷罐等少数几件。与此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的牡丹瓷器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精品。如元代景德镇青花代表作“元青花白麟凤纹花口盘”(图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盘除绘有莲花、飞凤、麒麟外,在折边中还配有牡丹;纹饰中装饰牡丹的“蓝地白花锦鸡牡丹花卉菱花盘”(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藏)、“元青花牡丹吉祥纹大盘”(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罐”(故宫博物院藏)等。
明清时,青花牡丹依然是官窑热衷烧制的品种。明洪武、永乐时期,官窑瓷上青花花鸟画以图案形式出现,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洪武青花山石牡丹纹花口盘”,准确地表现了牡丹木本植物特点,完全以图案骨式布局。宣德时,青花牡丹加入点染画技,正统官窑青花花鸟画的主要画面是孔雀牡丹图,被画在罐、瓶、盘等器皿上。清代时瓷器上已有折枝牡丹的表现,如“康熙青花牡丹纹花觚”的牡丹图案、“康熙青花十二月令花卉纹杯”中之四“牡丹”都是折枝表现。雍正时期釉上彩牡丹瓷得到较快发展,使牡丹瓷摆脱了传统图案的旧套,代表作有“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雍正粉彩过枝玉兰牡丹图大盘”等,这些器物布局清气疏朗,花头多姿多彩,造型秀丽柔美,色泽艳而不俗,表现出了“国色天香”的气度。
4 牡丹瓷的极品——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是利用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其前身是景泰蓝,即所谓的“画珐琅”,后来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珐琅彩瓷从康熙晚期创烧,盛烧于雍正、乾隆中期,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珐琅彩瓷器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做地,每一件器物都有变化。
康熙的珐琅牡丹彩瓷器大多是规矩写生的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到了雍正时期,增加了山水人物,但仍以花卉图案为主,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其拉坯、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技术都是其他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是皇宫里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珐琅彩瓷器的出现,使中国的瓷器从单色质朴到绚丽华美,从简约写意到精巧逼真,从追慕古韵到应时创新。它改变了中国瓷器的审美传统,使中国瓷器艺术品的鉴赏更加国际化、市民化和大众化,并由此而改变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品的收藏格局。
珐琅彩瓷器存世量较小,市场流通量极低。据记载,清宫收藏的珐琅彩瓷器约有400件。其中,300件在抗战时期南迁,后于1949年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市场上流通和藏家收藏的珐琅彩瓷器则不超过50件。而这些流转世间的珐琅彩瓷器则多是因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抢劫紫禁城以及晚清宫廷非法偷运而流失海内外的。所以市场上每出现一件清宫御制珐琅彩瓷器,都会引起藏者关注。其价格从晚清、民国至今一直高高在上。因此,珐琅彩瓷被誉为中国瓷器中的极品。1997年,一件乾隆珐琅彩瓷胭脂红山水纹碗,以2147万港币成交。近年来,珐琅彩瓷一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宠儿。
图②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瓶”。
图⑤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康熙画珐琅海棠花式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