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虎 (北魏) |
| 赵庆祖造像碑 (北齐) |
| 观音菩萨造像(唐) |
|
核心提示
领略完洛阳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新馆的各个专题展厅。这些展厅门类丰富、展品精美,是普通参观者领略专题展品的好去处。
在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玉芳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参观的第一站——石刻展厅。在这里,从全市各文博单位调拨来的60多件石刻展品将让您感受到石刻艺术的神奇魅力。
从市博物馆新馆南门入馆,您看到的第一个展厅便是石刻馆。这里展示的石刻精品多数体量硕大,种类繁多,往往令人震撼。不同的石刻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思想文化面貌。
洛阳历代石刻遗存数量较多,种类较全,时代跨越汉唐直到明清。此次在新馆成立石刻专题展厅,正是为了让大家能充分领略洛阳历代石刻作品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所选取的这些展品多数都极具代表性,在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族文化珍品。
为使广大参观者能全面了解洛阳出土的石刻作品,整个石刻展厅被分为石刻造像和碑碣墓志两个部分八个单元。在这里,你既可看到体量硕大、技法熟稔的单体石雕,也可鉴赏到篆、隶、草、行、楷、魏碑诸种书体,从中领略颜真卿、张旭、欧阳修、王铎等书法大家风范,感悟石刻艺术的神奇魅力。
石刻造像:气韵生动 写意传神
洛阳发现的石刻造像,时代从东汉、北魏一直到唐宋、明清,题材有石刻雕像、佛教造像、造像碑、装饰纹样和神话故事等。这些石刻多用青石、汉白玉石和砂岩石雕凿,突出表现人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或神态夸张,或线条遒劲,或灵巧凶悍。不过这些作品虽然风格各异,但每个单体都比例协调,气韵生动,写意传神。
在石刻造像里,我们首先认识的是陵墓石刻。陵墓石刻有地上石刻和地下石刻两种。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墓前神道和墓门两侧的石阙、石碑和石雕群以及象征帝王生前威仪的仪卫性石雕(石牌楼、石柱、石象生)。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类石刻最早起源于西汉,到唐代开始形成系列,明、清两代最后完成了固定的制度和规范。其中汉代石刻气魄宏伟;北魏石刻健劲清峻;唐代石刻谦卑恭顺;宋代石刻注重细部刻画;明代则追求程式化,姿态整齐、呆板严肃。地下石刻主要是墓室内的石雕装饰作品,如墓门画像石棺、石椁石函等,大都刻有人物、青龙、白虎、异禽、怪兽、花卉等图案,寓意深刻。
宗教石刻也是石刻造像的一种,指的主要是石窟寺、寺庙以及民间供养的具有宗教色彩的石刻造像与纹饰。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见的宗教石刻以佛教造像居多。洛阳佛教石刻造像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形式多样,具有希腊雕塑艺术风格和我国传统的艺术风格相融合的特点,基本反映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在这里,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一下石经幢,这是宗教石刻的一种,是建筑和雕刻相结合的产物。石经幢分幢顶、身、座三部分,层次丰富,技法圆熟。
第三部分是建筑石刻,这是一种实用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古代人生活和民俗风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古代宫殿寺庙等各种建筑物中具有实用性的石质装饰性构件,如石蟾蜍、龙首、柱础、朝阶等。
碑碣墓志:传承经典 书法精品
碑碣是在石头上刻文、记功、叙事的一种载体。据介绍,历史上从秦始皇起刻石记功,始立碑碣,至东汉中期逐渐完备。墓志则是刻在青石上、埋在墓里,以记载志主的姓氏、籍贯、系谱、生平履历等内容。
张玉芳介绍,洛阳出土碑碣墓志近万方,自汉魏隋唐,历宋元明清,其中汉晋碑石最为罕见。从文体上看有碑颂、碑记、墓志,从书体上分有篆、隶、魏、楷、行,从内容上看,融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于一体,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在碑碣墓志这一展区,张玉芳建议可重点关注一下石经。据介绍,东汉时期,为避免文人学士在传抄经书时出现谬误,并能永久保存,东汉灵帝命人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抄录校对和学习,这就是熹平石经。到曹魏正始年间,又整理汉石经并以大篆、小篆、隶书三种书体刻立于洛阳太学门前,是为正始石经,这是中国最早的教科书版本。自东汉开始,我国曾先后7次刻经,经书内容包括儒家经典与佛道刻经,洛阳所藏以儒家经典《尚书》、《春秋》、《左传》等最为著名。石经现在散存在洛阳、郑州、西安、北京、上海和台北、日本、加拿大等地。此次展出的石经不仅书法精湛,而且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学——洛阳太学历史的见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墓志铭。据介绍,洛阳出土墓志逾3000方。其中汉晋志最少,北魏墓志书法为佳,唐代墓志数量最多,宋代墓志硕大,内容均涉及政治事件、民族融合等。墓志多仰唐宋名士大家如张旭、颜真卿、张九龄、司马光、欧阳修等撰文书丹,潇洒笔墨,流派纷呈。这里展出的洛阳出土的北魏元怿墓志、元瑛墓志、高猛墓志等都是魏碑书法精品,值得观赏、临摹和研究。
记者 李燕锋/文 记者 张晓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