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2版:综 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文化精品“闪耀”深圳文博会
山水辉映 宜居洛阳
优化发展环境 服务经济建设
市政府门户网站获 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
关于对市公路局工作人员上班时间打牌问题
责任追究情况的通报
我省举办系列陈展
迎接“国际博物馆日”
加大治理力度
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王城公园门前地下通道恢复施工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5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山水辉映 宜居洛阳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改善环境纪实
  道道“彩虹”飞架洛河、伊河,使交通更加通畅。图为跨越洛河的凌波大桥。(资料图片) 记者 梅占国 摄
  核心提示

  大自然给予洛阳格外丰厚的恩赐。

  东临嵩岳,西依崤函,南望伏牛,北靠邙山,黄河、洛河、伊河、瀍河、涧河5条河流穿境而过。洛阳,自古就有“山河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美誉。

  山的厚重,水的灵秀,吸引着无数先民在洛阳居住劳作、繁衍生息,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

  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20世纪末以来,尤其是近年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以来,我市遍植新绿、强力治污,围绕河流和水系做文章,努力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眼下,一个“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的秀美洛阳,已呈现在世人面前。

  跨河建城——城市品位大大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城市建设的三次跨越式发展,皆与河流共生共荣。

  20世纪50年代,“撇开老城建新城”——我市跨过涧河,建设了崭新的涧西区。

  2003年以来,按照“以洛河为轴线,南北对称发展”的构想,我市跨过洛河建新城。目前,一个“山水园林相间,功能设施完善,设计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现代化气息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新城区已矗立在洛河之滨,成为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2009年,经省委、省政府研究批准,我市再跨伊河建设“明日新城”——伊滨区。

  三次跨河建城,洛阳城区先后将涧河、洛河、伊河揽入“怀”中,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品位大大提升。目前,洛阳新区规划面积由最初的70平方公里扩大到480平方公里。

  今年是洛阳新区建设跨越发展之年。我市将通过实施299个项目,确保完成投资300亿元,全力加快新区建设。

  新区核心区中轴线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伊滨区伊河治理项目建设全面提速,道路和学校建设齐头并进,10个居民安置小区全部动工建设,洛阳师范学院搬迁项目开工,城乡一体化建设区域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眼下,洛阳新区新一轮建设如火如荼。

  洛北建成区建设与新区核心区、伊滨区建设并重,洛河、伊河“两河四岸”同步发展。新修改造道路、架设过街天桥、升级改造公厕、大规模实施城市亮化工程……洛北建成区城市品位明显提升。5年多来,在洛河以北建成区,我市新修道路120.3公里,改扩建道路16.7公里,改造背街小巷和城中村道路271公里。截至“十一五”末,市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平方米。

  道道“彩虹”飞架,洛河、伊河“两河四岸”连接更加顺畅。近年,我市新修了洛河瀛洲大桥、凌波大桥,同时对西苑桥、洛阳桥进行改造,对牡丹桥予以加固。眼下,洛偃快速通道跨伊河大桥主体已建成,希望路跨伊河桥、高铁大道跨伊河桥、开拓大道跨伊河桥正在紧张架设。

  跨河建城,让河水穿城而过,洛阳城市生机勃勃,灵气十足!

  水系为韵——打造名副其实的水城

  洛阳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随着城区规模的迅速扩大,洛阳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做大水文章?

  市水务局副局长翟文亮把我市生态水系工程建设总结为“一二三”。

  “一”就是“一个定位”。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努力把洛阳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水城。

  “二”就是围绕以洛浦公园和正在建设的伊滨公园为骨架的两条生态带,进行洛河和伊河综合治理。洛河市区段全长25公里,已综合整治19.5公里,水面宽600米至800米,形成景观水面840万平方米,总蓄水量2400万立方米;伊河治理工程规划长度45公里,目前上游段18.5公里正在紧张治理。

  “三”是指“三大片区”,即洛河以北建成区、洛阳新区核心区和洛阳伊滨区。

  建成区:目前,规模宏大的引黄入洛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施工,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总任务量的70%。该工程竣工后,洛河、涧河、瀍河、中州渠和金水河水库的生态用水问题将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对穿城而过的“四河三渠”进行了有效整治。

  洛阳新区核心区:景观水系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已建成水系80余公里,形成水面140万平方米。沿水系建有游园、广场、路径、花草、树木、亭阁、藤架、石桌、石凳,市民可近距离亲水、戏水。

  洛阳伊滨区:景观水系呈“山水环抱,主轴串景,水廊织城”之势。“山水环抱”指的是北侧的伊滨景观和南侧的龙门山景观;“主轴串景”指的是以伊滨区中央南北向轴线为景观主轴,从南向北依次串接起万安山森林公园、产业集聚区、行政副中心区、中央商务区和伊河主题游园;“水廊织城”是指引水入城,纵横成网,形成水体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

  人水相亲,和谐共生——洛阳水城风韵已初步显现。

  蓝天总与碧水相伴。近年,洛阳市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每年拿出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空气质量逐年好转。如今,洛阳有蓝天的日子多了,年大气质量良好天数稳定在330天左右。

  遍植新绿——再现“天下名园重洛阳”的胜景

  “天下名园重洛阳”——历史上的洛阳名园荟萃。由于历经战火,至解放前,洛阳城市园林已损毁殆尽。

  如今,洛阳城中林阴大道纵横,绿带、花园遍布,广场、绿地比比皆是……天下名园重洛阳的胜景得以再现。

  这是用汗水浇出的满目葱茏,这是用心血化成的满城春色!

  洛浦公园,犹如巨大无比的“绿毯”铺满洛河两岸。曾经的垃圾场和蚊蝇滋生地,变成了迷人的风光带、宜人的休憩场所。

  不仅仅是洛浦公园。近年,我市还建设了国花园、体育公园、洛神园、金屏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国际牡丹园等公园,改造和新建了牡丹广场、周王城广场、青年宫广场和开元湖喷泉广场等广场,新增30多块街头绿地,洛浦上游湿地公园、伊河伊滨公园也已开工建设。

  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全民义务植树制度,动员全市市民和驻洛部队官兵义务植树。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超过80%,树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超过85%。

  洛阳城内,每条道路都像一幅迷人的画、一首隽永的诗。凡新建道路,市园林绿化部门都提前介入规划,路修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在设计上,做到行道树、分车绿化带、基础绿化带配置齐全,乔、灌、花、草高低错落;在道路植物品种选择上,注重采用乡土树种,做到一条道路突出一个品种,形成一种特色,使市区街道绿化普及率达到95%。

  此外,我市还把新建“园林单位”作为增加绿地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求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院校、驻军营院,特别是新建的居住生活区,绿化用地不少于占地面积的30%,搞好绿化配套和庭园绿化美化建设。近年,我市新建了中泰世纪花城、建业森林半岛、顺驰第一大街等一批高质量的精品住宅小区,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好评。截至目前,我市已命名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工厂、绿化达标生活区、园林单位、园林小区651个,占全市具备庭园绿化条件单位的70%以上。

  城市区绿意融融,城市周边荒山也变得郁郁葱葱。

  10年来,我市在城市周边建成了周山、龙门山、小浪底、上清宫等4个城市森林公园,绿化总面积达1.7万余亩,栽植各类树木100余种300余万株,树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均达95%以上。

  截至2010年年底,我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5369公顷,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6.6%、32.35%、11平方米,已经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标准,位于全省前列。

  绿树、草坪、鲜花,为条条道路披上霓裳,为整座城市增添无限生机。

  “洛阳人真幸福啊,住在山清水秀、牡丹飘香的地方。要是有条件,我也想住在这里!”国家旅游局原副局长程文栋日前来洛考察时,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

  的确,洛阳已经成了令许多外地人神往的宜居之地。市住建委提供的数据表明:从2006年年初到今年4月,郑州、三门峡、平顶山、济源、晋城等洛阳周边城市的居民来洛购置商品房累计2.56万套。

  去年10月30日召开的市委九届十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把“打造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作为洛阳“十二五”发展的基本定位之一。这一定位,符合实际,顺应民意。

  4月16日,我市在媒体上公布《洛阳市碧水蓝天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以“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目标,以水、大气、噪声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启动新一轮碧水蓝天工程。

  向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这一目标阔步迈进,必将给全市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本报记者 郑凤玲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