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檀嵌螺钿椅 |
| 雕漆御制十八罗汉挂屏 |
| 披袈裟宝瓶观音 |
| 翡翠观音及紫檀木雕花葫芦形佛龛 |
| 铜鎏金十一面观音 |
|
核心提示
从檐牙高啄、雕梁画栋的建筑到笼在袖中、玲珑可爱的珍玩摆件,这些都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
宫廷文物馆是博物馆新馆的最后一个专题展厅,厅内有佛教文物、故宫陈设家具等135件(套)2000多个单件。这批文物曾属于故宫,它们见证了紫禁城的历史。如果它们会说话,那将道出多少让人喟叹的故事?然物不能言,它们只是安安静静地待在这里,任由我们解读。
1 独特摆设“还原”慈宁宫大佛堂
宫廷文物馆展厅中间部分,摆放的是一组罕见的夹纻干漆三世佛像。三世佛的周围,是其他一些小的佛龛、佛像,这个摆设模仿的其实是慈宁宫大佛堂。
洛阳博物馆党委书记周加申介绍,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代时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慈宁宫大佛堂,为慈宁宫后殿,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因其是清宫众多佛堂中体量最大者,俗称为“大佛堂”。
这组三世佛像的摆放方式是大乘佛教寺院的佛殿里常见的三佛并坐的供奉方式。仔细观看,观众会发现,三尊佛的造型完全一样,只是手势微有变化。佛像尊贵,佛像的制作工艺更是罕见。周加申介绍,需要48道工序的夹纻干漆最大的特点就是色彩鲜艳、质感细腻,不易开裂变形并且非常轻便,但这种工艺从元代以后几近失传,因此清代内廷礼佛所用的夹纻干漆造像更是难得一见。
除了三世佛,在这个中心区域,观众还可以留意一下披袈裟宝瓶观音、披袈裟如音观音和十一面观音。十一面观音是观音菩萨的法像之一,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神灵融入佛教后而产生的,在藏传佛教中十分常见。其十一个颜面好像集合了人间的各种面相和表情。佛教认为膜拜祈求十一面观音,可除病灭罪。
2 藏传佛教造像独具特色
在这批宫廷文物中,有许多文物属于藏传佛教的佛器。
藏传佛教是世界佛教三大体系之一,在公元7世纪时传入西藏,属于大乘佛教,清代以来又称之为“喇嘛教”,在西藏、青海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非常兴盛,在甘肃、山西、河北、北京等地也有藏传佛教寺院存在。
在造像方面,最常见的材质是优质的合金铜且表面鎏金,造型大方,气势雄浑,工艺精细,比例适度。清宫制作的藏式佛像是汉藏艺术融合的典范之作。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山祖师宗喀巴的坐像,他身穿朴素的僧衣,头戴黄色通人冠,手结说法印,端坐于莲台之上。
3 宫廷家具“诉说”红墙旧梦
宫廷文物里,最吸引人眼光的恐怕就是宫廷家具了。
我国家具艺术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了很精美的青铜和石制家具了,之后经历了由低形向高形发展的过程。我国古代家具以木材制作为主,木质易腐损,很难长期保存,因此宋代以前的家具存世极少,现在传世的多为明清两代制作。
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简洁的时代特色,后世誉为“明式家具”。
清代是我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清式家具以设计巧妙、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富于变化为特点。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材质之优,工艺之精,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一时期正式确立了“清式家具”的风格。
我们看到的这些清代宫廷家具都是清政府为配置紫禁城和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行宫,以及方便皇家外出使用而制作的。
比如一件紫檀嵌螺钿椅,采用的是在髹漆工艺上的一种装饰手法。螺钿主要取材于蚌壳,将其珠光层磨薄磨光加工成薄片后,制成人物花草鸟兽等形象嵌入预先雕成的凹形图案内,再髹上一层光漆,然后磨平抛光使其露出钿片,就制成了色彩艳丽的嵌螺钿器物。
挂屏,指贴在有框的木板上或镶嵌在镜框里供悬挂用的屏条。挂屏出现于清朝初期,多代替画轴在墙壁上悬挂,成为纯装饰性的品类。它一般成对或成套使用,如四扇一组称四扇屏,八扇一组称八扇屏,也有中间挂一中堂,两边各挂一扇对联的。这种陈设形式雍正、乾隆两朝最为盛行,在宫廷中皇帝和后妃们的寝宫内,几乎处处可见。
再比如人们比较关注的龙床、黄花梨大柜、大理石圆桌、雕花椅、花几、方几、圆几等,通过这些,我们或许能还原当时太皇太后及太后们礼佛的休息场景,“诉说”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红墙旧梦”。
本报记者 李燕锋/文
张晓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