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财 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去年“蒜你狠” 今年“蒜你蔫”
“十二五”,我国实现 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广告业将首次享受 国家鼓励类政策
广告
我国连续5个月 减持美国国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5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去年,“蒜你狠”全国风行;今年,新蒜批发价为每公斤2.6元,与陈蒜每公斤8元的批发价相差悬殊
去年“蒜你狠” 今年“蒜你蔫”
  制图 寇博
  核心提示

  随着近日新蒜陆续成熟,我市大蒜主产地宜阳县三乡镇大蒜开始上市。我市每年大蒜消耗量在300万公斤以上,新蒜上市,是否会令被“蒜你狠”拉高的蒜价“跳水”?昨日,记者对我市大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走访。

  1  新蒜刚成熟 蒜农卖蒜忙

  昨日10时30分,在宜阳县三乡镇南村八官线公路两侧,不少收蒜点已经排起长队。蒜农将一车车大蒜拉过来,问好价钱,一袋一袋倒在蒜筛子上,经过筛土、挑拣后重新装入网兜,最后统一称重;收蒜的大蒜经纪人将蒜农姓名、大蒜重量和总价记在小本子上,再兑付现金。

  桑梓沟村某张姓大蒜经纪人说,他干这一行已经四五年了,一般是通过经纪人从蒜农手中收购,再销往本地或外地。他说,市区一家大型超市打电话要5000公斤新蒜,下午3点就来拉,目前已经从9户蒜农手中收了近一半。

  一位姓王的蒜农拉来7袋大蒜共225公斤,按每公斤2.6元的价格卖了585元。她说,家里种了2亩多大蒜,现在的价格还可以,她打算有多少卖多少。

  另一个收蒜点同样挤满了人,三四个蒜筛子不停地工作着,在旁边的空地上,数十名妇女正在埋头剥蒜皮。经纪人王孝说,收购价格统一为每公斤2.6元,西安一家酱菜厂要求大量供应剥皮净蒜,因此他正大量收购新蒜并雇人剥蒜皮。

  2  今年新蒜价格趋于合理

  三乡镇有4万多亩耕地,2006年,该镇的大蒜种植面积超过1.4万亩,为历史最高。2007年大蒜滞销价跌,该镇的大蒜种植面积开始减少,2009年全镇种植面积不足4000亩。2010年,“蒜你狠”全国风行,刚出蒜时湿蒜的价格就涨到每公斤3.4元左右,到6月干蒜的价格更是达到每公斤10元左右。

  去年全镇大蒜种植面积为5000多亩,其中南村种植最为集中,300多户种植1000多亩;桑梓沟村、吉家庙村、麻湾村等村庄种植较为分散,共有数千户蒜农种植。

  三乡镇大蒜经纪人王安营介绍,大蒜成熟之初,蒜农手中的大蒜以湿蒜销售,能占到总量一半以上;之后就会适量囤积、晾干以干蒜出售,一般100公斤湿蒜能出70公斤干蒜。

  王安营说,新蒜成熟至今,湿蒜收购价出现过每公斤2.8元、2.6元,与去年相比,今年蒜价趋于合理。

  3  陈蒜或降价清理库存

  “现在成熟的都是地头蒜,量少,接下来的收购量会一天比一天多。”王安营说,预计20日前后会进入一轮高峰期。大部分湿蒜出手后,蒜农将其余大蒜储存起来留着卖干蒜。第一轮收蒜时间大约为20天左右,之后蒜农会等待干蒜价格合适的时候卖出。预计6月中旬,今年的干蒜将会陆续上市并在7月达到销售高峰。

  大蒜不能受阳光直射,又要通风防潮,气温一高还容易发芽,蒜农不愿储藏大量干蒜,多数经纪人会尽快卖出,一般情况下,没有存入冷库的新蒜会在10月前卖出。

  “新蒜陆续上市,目前市场上剩余的陈蒜必须在今年的干蒜上市前抓紧卖完,因此肯定要降价销售。”王安营认为,新蒜的价格受成本影响应该会比较稳定。

  4  陈蒜新蒜 价格悬殊

  昨日,在中原农贸城内,陈蒜的批发价为每公斤8元,新蒜的批发价为每公斤2.6元。

  一位姓郭的批发商表示,随着本月新蒜陆续上市,现在陈蒜的批发价较5月初每公斤已下降了1.2元。目前他的仓库内还剩有50余公斤陈蒜,争取在新蒜大量上市前卖出。

  另一批发商刘先生说,新蒜5月初上市的时候每公斤价格比现在高1.2元,随着上市量增大,价格有所回落。

  在长春路农贸市场,陈蒜零售价为每公斤10.4元;新上市的“红皮蒜”、“白皮蒜”零售价均为每公斤5元。因为新蒜和陈蒜的零售价差别很大,陈蒜销量明显不如新蒜。一位姓杨的商户表示,在保证不亏本的前提下,陈蒜价格肯定会尽量压低以尽快清空库存。

  一些大蒜批发商认为,大蒜价格受市场调节作用明显。新蒜集中上市后,如果整体价格过低,就会有更多的新蒜被放入冷库储存起来,等下半年淡季时再拿出来重新投放市场。因此从目前蒜价走势来看,估计上半年新蒜零售价不会低于每公斤4元。

  市商务局工作人员说,现在新蒜还未大量上市,目前上市的新蒜辛辣味不够浓,蒜瓣不够饱满,因此商家会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购买。随着市场库存陈蒜逐渐消耗完,品质更优的新蒜上市后,新蒜价格将趋于稳定,预计今年市场新蒜价格持续走低可能性不大。  本报记者 石蕴璞 王蕾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