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 告诉世界一个怎样的洛阳?
|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记者 赵茂平
摄 |
一个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品牌,无法走得长远。只有通过城市品牌的塑造和营销,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清晰地传达城市价值,才能使国际资本、优秀人才和全世界的游客认识洛阳、认同洛阳、向往洛阳,最终来到洛阳,与洛阳共同成长。
洛阳要有走向世界的气魄,更要有走向世界的城市品牌。
纽约象征着财富,这里自然会有花旗、摩根斯坦利。
底特律是汽车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就齐聚于此。
硅谷象征高科技,惠普就在这里的一间车库里创建了IT帝国。
巴黎化身为时尚与浪漫,欧莱雅与香奈尔四处芬芳弥漫……
如果有人问你,洛阳代表着什么?你该如何回答呢?
不可否认,洛阳是中国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城市之一,但知名度不等于城市品牌,更不能清晰地传递城市价值。
一个城市为什么需要品牌?
因为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产品需要品牌,企业需要品牌,一座城市更加需要品牌。只有城市拥有了品牌,它才会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才会从众多城市的同质化、恶性竞争中脱颖而出,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地、清晰地传递给投资者、游客和人才,从而获得巨大的增值效益。
一个城市的品牌,同样需要塑造和营销。
伦敦,是世界上营销城市品牌的典型成功案例。
在20世纪末,伦敦曾一度作为“雾都”被世界公认为没落的老工业城市的代表。随着欧洲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巴黎、布鲁塞尔、慕尼黑等一批城市的崛起,伦敦的大都市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经济、人才、科技等吸引力大大减弱,从1998年至2002年,国际留学生申请伦敦高等院校的比例就减少了10%。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伦敦开始重新分析自己的城市定位和塑造品牌形象,在认真分析主导产业和未来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决定树立世界金融中心和欧洲商务中心的形象,保持对国际资本、游客以及留学生的吸引力,并把“文化多元化、无限创造性、充满机会以及无穷积极的推动力”作为伦敦核心的品牌价值向全世界推广。最终,伦敦成功脱掉了“雾都”的帽子,成为世界上对资本、人才和游客吸引力最强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对于今天的洛阳而言,“洛阳”二字代表着什么?
从十三朝古都,到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再到如今的洛阳,洛阳本身有太多符号、太多故事、太多辉煌,而正因为如此,如今的洛阳在外界眼中呈现支离破碎的碎片化印象,这也恰恰证明了现在的洛阳在经过千年沧桑巨变之后,还没有找到一个让全国乃至全世界清晰认识的品牌支点。
城市品牌的缺失,实际上反映的是城市战略眼光和长远价值的缺失,对洛阳这样一个拥有巨大文化资源、历史底蕴、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的城市来说,实属可惜。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已经主要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尤其对于中国的城市来说,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如何经营城市、营销城市、塑造和推广城市品牌,是地方政府迫切需要思考的命题。
对于洛阳而言,尤其是在全国部分人对河南省依然存在地域偏见的情况下,能否成功塑造城市品牌,是决定这座城市能否实现复兴的最关键也是最首要的命题。
作为中华文明的原点,洛阳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环境,还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大企业和科研院所,但这些因素还有待继续淬炼、提取、整合,进而升华为洛阳的城市品牌。
知名度不等于城市品牌,但洛阳可以利用自身的知名度来传播城市品牌。
洛阳城市品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洛阳代表着什么?洛阳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洛阳将为世界的投资者、游客和人才提供什么发展机遇?洛阳的明天会是什么样?
这一系列疑问,都亟待通过城市品牌塑造和城市营销的各种手段清晰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达,只有如此,国际资本、优秀人才和全世界的游客才会认识洛阳、认同洛阳、向往洛阳,最终来到洛阳,与洛阳共同成长。
三问 洛阳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中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
|
郑西高铁穿越洛城。记者 高山岳 摄 |
“十省通衢”的洛阳,应该也能够成为中国内地与沿海三大增长极经济走廊之间的核心支点,成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要地,成为中国启动内需的重要引爆点和中国能源、商品、人流的重要集散中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各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每一次大的产业转移都是全球范围内产业和市场的重新洗牌,而每一次洗牌也会牵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神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发生过三次大规模产业转移: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欧美向日本转移;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向“亚洲四小龙”转移;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向中国沿海转移,后者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和全球加工工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掀起了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中国沿海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成为标志性事件。
第四次产业转移何以发生?这首先是中国沿海发展的必然需求,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构成了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三部曲,中国沿海地区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已经无法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粗放型扩张,这必然要求这些产业向发展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这也就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带来了产业发展的机遇。
同时,这也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需求。纵观世界大国发展史,单向拉动的发展模式必然造成一个国家内部地区发展的严重失衡,而成功的大国发展模式必然是双向拉动甚至是多向拉动,而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市场。以美国为例,就是典型的双向拉动发展模式,美国东海岸面向欧洲市场,美国西海岸则面向亚太市场,而且东西海岸与中部地区形成贯穿全美国的经济通道,实现了地区发展的均衡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反观中国,中国沿海地区之所以能抓住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就在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30年是典型的外向型需求结构,国际产业选择的落脚点也必然会在中国最靠近世界市场的地区。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成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崛起,另一方面也大大加深了中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发展鸿沟,中国内陆地区由于严重“失血”而发展滞后。
2008年以来,中国高层已经深刻认识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开始强调内外需协调拉动的必要性,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有了中央的大力支持,再加上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必然规律,中国中西部地区已经迎来了如30年前沿海地区一样的发展大机遇。
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河南的第二大城市,作为刚刚跨进“2000亿俱乐部”的洛阳,该如何审视自身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中的战略地位?
区位和交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和地区发展的首要因素。中国要实现多向拉动的经济模式,对区位的要求至少要满足以下三点:
第一,要满足内生增长的需要,就需要在中国的地理中心和人口中心崛起新的增长极,因为只有产业的发展才能推动城市的发展,只有城市的发展才能产生市场的需求。中国要扩大内需,必然将产业、城市和内需的发展在发展战略重心上进行统一。
第二,要具有一定的战略纵深,能够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个增长极紧密联系,构建起贯穿整个中国的经济走廊。部分靠近沿海省份的区域虽然具有天然的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辐射的条件,但从中国发展战略上考虑尚不足以实现中国多向拉动的发展需要,只有中国的中部崛起,才能真正支撑起整个中国的经济脊梁。
第三,需要有联系中国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运输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实现产业链在整个中国地理空间上的横向整合。
依次从三个要素上审视洛阳,就会发现洛阳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中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洛阳地处中原,素有“十省通衢”之称,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是冠誉中外的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又是震惊中外的世界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在中国5000年发展史上,洛阳作为中国首要的战略要津的地位,已经生动地反映出洛阳的区位价值。
而如今,洛阳的公路、铁路、民用航空、水路、管道立体化交通运输格局已经形成,成为中原地区重要交通网络中心之一,在我国整个交通网络中处于东西交会、南北沟通的中枢地区。它北接京、晋、冀,东望长三角,南连两湖珠三角,是西部地区通往我国沿海最具活力的三个主要经济区的必经之路。
这样的战略区位和交通网络,决定了洛阳应该也能够成为中国内地与沿海三大增长极经济走廊之间的核心支点,成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要地,成为中国启动内需的重要引爆点和中国能源、商品、人流的重要集散中心。
正如中国太阳能行业的翘楚“四季沐歌”,将全国唯一最完整的生产基地布局在洛阳一样,正是看中了洛阳的区位优势、人力优势、资源优势和光伏光热产业链优势。
站在全球产业转移趋势的高度看,通畅的物流体系和靠近市场的战略区位,是资本寻求发展目的地的最重要标准。如果洛阳能依托自己的核心优势和上述战略定位构建产业结构、物流体系和信息化体系,必将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青睐之地和希望之地。
当然,地区发展的理念、城市的平台建设和产业配套的完善,也是国际先进资本考虑的重要因素,笔者将在后面的段落中详述。
四问 中国老重工业基地如何重生?
|
一拖第1000台大型矿用车下线。记者 潘郁
摄 |
将重工业发散和延伸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将洛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倒逼现有产业升级,吸引新的下游先进制造业,开拓中国内需市场,从而实现洛阳重工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东方红”拖拉机,是留在一代甚至两代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也代表了洛阳曾经的辉煌。
洛阳,在新中国历史上曾被定位为一个重工业城市,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156个工业项目有7个落户洛阳,分别是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水泥厂、洛阳热电厂、洛阳铜加工厂、河南柴油机厂,形成了洛阳重工业基地,也为洛阳之后数十年的发展烙下了重工业的印记。
目前,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能源电力、钨钼钛产业、硅产业及铝产业已经成为洛阳的支柱产业,而坊间对洛阳发展重工业与成为文化旅游城市之间的争论也从未停歇。笔者以为,一个城市产业结构的丰富在特定阶段并非坏事,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警惕重工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如何扬长避短,使之成为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的基石而非绊脚石。
世界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的著名学者马里奥·波利斯曾经尖锐地把重工业城市称为“锈带”城市,认为依靠资源和特定优势发展起来的重工业成为阻碍城市进步的因素,认为重工业使城市患上了“侵扰性渔利综合征”。他以铝业为例,认为历史上的综合条件和电力优势提供了铝产业发展的土壤,政府、铝生产者乃至工人依靠地区固有的优势获取了高价的租金,从而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使这个地区失去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进步的动力。这样的例子在世界上并不鲜见,如美国的底特律、法国的北部地区和比利时的南部地区等,都是美国和欧洲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但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却一直无法从消极的工业遗产中摆脱出来,从而丧失了新的发展机遇,美国的底特律甚至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被形容为一座“死城”。
事实上,正如中国东北地区和100多座资源性城市一样,依靠重工业和资源性产业发展的单极增长模式如今已经遇到了严重的发展瓶颈,“资源诅咒”效应开始逐步显现。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也为城市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使城市逐步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那么,应该如何突破这种瓶颈呢?
放眼中国面临同样问题的城市,唐山或许可以作为重工业和资源性城市转型的典型代表。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粗钢产量一度占全国1/3,煤炭、水泥也是这个城市的支柱产业,唐山市区一半的家庭都有人在钢铁厂上班。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而且单一的产业结构也使唐山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低端,造成城市发展滞后。近几年,唐山提出了从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的目标,一方面大力发展精品钢铁及延伸钢铁下游产业链,另一方面关停众多污染型企业,用国际标准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吸引了大量的资本、人才集聚唐山,实现了产业的升级转型。
将目光重新回到洛阳,以铝产业为例,随着一批大项目的落地,洛阳已经形成125万吨电解铝、80万吨氧化铝和38万吨铝深加工产能,成为中国重要的铝业基地。但综观整个铝业产业链,从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铝应用,再到铝再生,产业链的下游即铝应用才是价值链的最高端,从汽车及交通运输制造,到建筑机械,再到耐用消费品,精品铝材的应用空间十分广阔,特别是在交通领域,汽车、飞机、火车、轻轨、轮船耗铝量十分巨大。回到笔者前文所述,以洛阳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将成为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也是中国启动内需的主要市场所在地,如果洛阳能够借助铝业上游生产能力,大力拓展铝应用产业链,必将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于一身,帮助铝应用企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大大节省成本,更为洛阳的重工业找到了一条产业链升级之路,将推动洛阳铝产业从产业链的资源生产和加工低端向先进制造业的高端进军,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转型升级。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就要倒逼洛阳已有的铝生产和加工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实现适应先进制造的精品铝材的产品升级,同样也会吸引中国沿海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精品铝材加工企业落户洛阳,实现铝产业链的完整链接和市场的深度拓展。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洛阳铝产品的深加工能力正在得到飞速的释放。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洛阳以前的铝产业链到铝板带这一环节就戛然而止,只做上游的粗加工。目前,随着一批铝生产企业铝箔项目的上马,洛阳的铝产业链开始向高端应用延伸,高端铝产品已进入高铁生产领域。
正如铝产业一样,洛阳的钛产业也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已经进入高端产品市场,例如双瑞科技的薄钛板技术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价格比国外便宜20%以上,国内市场份额达到30%~40%,产品则进入板式热交换器等高端产品领域。
依次推论,洛阳的石化产业、能源电力、钨钼产业和硅产业,都可以走铝产业和钛产业一样的产业链升级之路,从而倒逼现有产业升级,吸引新的下游先进制造业,开拓中国内需市场,从而实现洛阳重工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