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入周问礼碑。记者 赵茂平 摄
| |
编者按
本报昨日全文刊发网友“吃火锅唱歌儿”《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网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今起,本报开设专栏,逐一摘发“十问”的主要内容,并分别选发我市理论界专家学者、各县(市)区和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士、广大读者和网友,围绕每一“问”发表的观点、意见和建议。敬请关注。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当今洛阳如何重现昔日辉煌?本报昨日刊发《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后,我市多位专家学者首先就“一问:中华文明原点今何在?”各抒己见。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市直工委书记李新社说,洛阳曾是民族大融合的地方,各民族之所以曾在洛阳集中,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原点在这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
“人类历史上有四大古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河图洛书’出自洛阳,是中华文化之源,从中华民族历史文明发展过程来看,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蔡运章这样阐明自己的观点。
市社科联副主席蔡幼鹏引用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的“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认为考古发掘从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再到二里头文化,也都说明了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千年帝都 书写辉煌
洛阳,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中国历史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以洛阳这一“天下之中”发展起来的。
河南文史研究馆馆员、市文物局研究员徐金星侃侃而谈:周公在洛制礼作乐,形成完整的典章礼仪制度。早在夏商周之前,三皇五帝的活动也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宋代李格非就说过:“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这充分说明了洛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文明、河洛文化流传至今,足以说明了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提及千年帝都书写的辉煌,市文史专家、千唐志斋原馆长赵跟喜这样表示:“毫无疑问,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诸多王朝建都洛阳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正视差距 理清思路
就“一问:中华文明原点今何在?”,市文联党组书记刘红旗特别提出,不能沉浸在历史的自我满足中,要正视差距,理清思路。他说,在深度利用文化资源方面,我们比较欠缺,应进一步本着尊重历史文化的态度,对文化资源挖掘、梳理、提炼、加工,并不断创新。这需要我们改变“文化资源拿来就能用”的陈旧观念,通过学习、研究、思考、创造,努力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氛围。洛阳不缺发展文化的理念,也不缺研究文化的人才,我们缺少的是文化与市场的对接、转换渠道。
“洛阳的衰落受制于区位优势的丧失。”蔡幼鹏说,金元以来,政治中心南迁北移,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依托海运和贸易优势后来居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一体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得地利之便,经济指标和思想观念远远领先地处中西部的洛阳。
洛阳师范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张雁南对比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指出,与先进城市相比,洛阳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一定差距,如何找到一条在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将洛阳历史文化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的路径,是目前需要研究的课题。
“宝贵的遗产财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就会使我们背上包袱。”赵跟喜说,洛阳文化发展与北京、南京、西安等其他古都相比,存在3点制约因素:不是省会城市、没有名牌大学、没有全国著名的学术带头人。洛阳可利用开发的文化资源俯拾皆是,反而显得无从下手,发展现状仍存遗憾。
不断创新 实现复兴
“洛阳应当在追赶时代潮流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后来居上,实现复兴。”李新社说,振兴洛阳,要把小事做好,才能实现突破。
“‘十二五规划’开局起步、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洛阳这座城市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福民强市总体目标的提出、‘六加一攻坚战’的实施,都是围绕古都振兴的破题之作。”蔡幼鹏说,要从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实干为先等主观方面入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利用自身的矿产资源优势、产业布局优势、文化传承优势,打造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增长极。要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就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做足功课,在经济转型和机制转换方面下大工夫,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绘好蓝图。
如何发掘再现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这是赵跟喜一直思考的课题。他在本报与市社科联组织的座谈会上直言不讳:“
眼下应加紧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围绕“天街”、“天枢”、“明堂”、“天堂”等隋唐“遗产”,营造隋唐旅游风光带。二是与大遗址保护工作相结合,做好24座帝陵旅游开发,形成帝陵文化旅游带。三是洛河市区段作为隋唐大运河源头,夜晚旅游仍是空白,如果把洛河市区段打造成“不夜河”,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中原文化长廊,一定能够吸引外地游客在洛阳多停留些时间。
传统文化资源整合提升是文明原点复兴的重要途径。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学者安锋认为,要树立大文化旅游理念,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紧紧围绕洛阳作为千年帝都这一优势,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变、旅游景区(点)向文化产业转变。抓好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高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漫、演艺文化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全面增强洛阳的城市文化实力。
“应该立足中国、立足世界层面进一部弘扬河洛文化、中华文明,避免将其局限发展为地域文化。”刘红旗形象地将文化资源利用可分为三类:一是像露天煤矿一样的显性资源。只要对其周边环境进行营造保护、完善附加服务等,即可形成效益,如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等景区(点)。二是像地下煤矿一样的半显性资源。这些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挖掘,加以利用,如大遗址保护复原项目等。三是像铁矿、金矿一样的非显性资源。这些需要现代科技加工提炼才能实现转化,如历史题材的文学、歌曲、影视作品等。“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资源类型,分情况全面、合理地开发。”刘红旗说。
徐金星建议,在原有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如在周公庙建设儒家祖庭,在上清宫建设道教祖庭,在白马寺建设佛教祖庭等,形成精神凝聚力。还可建立周公学院、道家学院、河洛文化学院等,吸引聚集各界专家学者,提高洛阳的文化影响力。
那么,如何打造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的城市载体?张雁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应发挥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掘我市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由政府主导、专家参与、市场投资来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突破,进一步拓展文化传承“雅”市场、消费娱乐“俗”市场、国内游客“土”市场和国外游客“洋”市场。
本报记者 王继辉 石蕴璞 王蕾
您可以通过本报新闻热线66778866,畅谈肺腑之言;也可以登录洛阳网(www.lyd.com.cn)“聚焦河洛”板块,针对“十问”中的每一“问”,发表真知灼见;还可以把思考、感悟写成稿件,信寄洛阳市开元大道218号《洛阳日报》评论部,邮编471023。
相关链接
■原点
坐标系统的原点是指坐标轴的交点。在常用的二维(或三维)直角坐标系中,分别有二个(或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原点为各坐标轴的交点,并且将各坐标轴分为二段,在原点一侧的坐标为正值,另一侧则为负值。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概言之,就是以洛阳地区为中心的河南省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河洛地区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是以后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