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松战)昨日,本报全文刊发了网文《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文章见报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大家认为,此文立意高远、振聋发聩,重新审视洛阳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当代的发展定位,为我们正视差距、奋起直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更大担当提供了有益启示。
市政协副主席、市投资促进局局长魏险峰说,“十问”着眼于当前,对洛阳的历史、城市影响力、招商引资、老工业基地振兴、城市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诸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层次清晰、素材充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我们常以4000年的建城史、1500年的建都史而自豪,但今天的洛阳“古”在什么地方、“都”在什么地方,我们缺乏系统思考。“十问”站在中华文明原点的高度,带着历史的责任感提出了问题,启发我们在为厚重历史文化自豪的同时,更要把这种宝贵资源化为文化软实力、发展硬支撑和开放大平台。
“‘十问’中,从理念、人才、产业、城市四个方面阐述了文化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不仅系统、全面,而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谓振聋发聩。”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科科长古付先说。他认为,站在“十二五”国家把文化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的角度,我们更需正视自身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差距。当前,我们必须采取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措施,运用多种形式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河洛文化影响力。
宜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宋会杰认为,作为一座古城,“解放思想”在当前的洛阳显得尤其关键。要实现洛阳跨越发展、重振千年帝都雄风,就必须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树立敢闯、敢试、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子。“十问”的提出,无疑将成为一次思想解放的良好契机。
“洛阳曾经物华天宝,但今天还能讲出多少人杰地灵的故事?”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育部主任王洲副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古人留给洛阳无数宝贵财富,今天能否再续辉煌?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回答的问题。“十问”的提出,可以让洛阳人反思、警醒:只有承认落后,才能践行洛阳精神、负重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