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用创新增量带动存量调整,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制造工艺和产品高端化,做大做强实力雄厚、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硅光电及能源电力等五大战略支柱产业,从“洛阳制造”走向“洛阳创造”;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铝产业要完善和拉长深加工链条,重点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箔、轨道车辆车体型材等高终端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硅光电产业基地;硅及光伏领域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规模壮大;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电力基地,着力加快优化电力结构和布局,构筑安全强大的智能电网;建设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第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信息技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开展节能装备的设计、制造工艺路线的技术攻关,做强节能环保产业;依托光伏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及光、水和风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第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对建材和摩托车等传统行业,以现有企业为支撑,坚持控制总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满足民生消费需求为重点的消费品生产行业,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孟津、吉利、汝阳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提升偃师钢制家具产业集群、形成洛宁玩具和工艺美术品产业集群、建设汝阳、宜阳等县(市)农林产品加工基地;提升以酒类、乳制品和肉制品为重点的食品加工制造业;引导烟草工业健康发展。
第四,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经济。按照适度紧缩原则调控高耗能产业规模,控制生产能力盲目扩张,限制高污染产业发展,严格控制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强化产业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主营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综合竞争力。
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培育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大力推进集群经营。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工业化的所有环节。
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大县可持续发展。促进老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加大创新投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壮大企业综合竞争力,继续发挥其主导作用;支持栾川、嵩县等资源大县走资源整合、循环经济道路,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补偿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科技工作将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我市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走“创新活市”道路,提升全市创新能力。
具体说来,就是以工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四大领域为重点进行规划,对未来五年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到2015年年末,建成创新型城市。科技总体水平和科技实力显著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改善。
我市确定了“十二五”科技创新八个努力方向:
一是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轴承、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社会发展(民生科技)、科技服务业等9大领域,突破94个方面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实施600项科技项目,投入研发资金30亿元,产业化资金1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实现利税450亿元。
二是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
三是科技投入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显著扩大和提高,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
四是以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100名,培育3到5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团队。
五是新建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新建3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六是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000件,授权量达到225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30%。
七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八是科技成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准煤以下,万元GDP耗水下降到120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优化。 本报记者 王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