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当洛阳开始着手谋划“十二五”发展的时候,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这一站位全局的战略构想,无疑为洛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送来了强劲的东风。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作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洛阳,如何凭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东风,谋求新的更大跨越?立足现有基础、特色、优势和潜力,市委、市政府深思熟虑,明确指出我们要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努力当好一个示范,突出打造两大品牌”。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机遇,是发展的“加速器”。发展的优势,往往是在抢抓机遇中形成;发展的差距,则是在丧失机遇中扩大。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各地竞争更趋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亦退。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必将把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层面来推动。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蕴含着许许多多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为洛阳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特色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知势所至者明,顺势而为者智。去年,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321.2亿元、35788元和142亿元,均实现了比“十五”末翻一番的目标,经济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5位、中西部城市第10位、中部城市第5位。历史进入2011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洛阳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牢牢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开拓拼搏,奋力前行。
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必须投身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之中,在融入中谋求更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特色的彰显获取更多的比较优势,而洛阳的最大特色,集中体现在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两大方面。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品牌、河洛文化传承弘扬品牌,是洛阳的不二选择。
重任在肩 勇于担当
中原经济区建设,走的是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特色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这是科学发展之策、加快发展之举。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中原经济区内每一个城市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洛阳的经济总量、工业总量、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均占全省十分之一强。因此,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洛阳责任更大,担当更大,不容置疑,无可推脱,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只有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洛阳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顺应大局,争当先锋,不等不靠,先行先试,让工业更大更强,让城市更美更靓,让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做大做强自己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在“三化”协调发展上为全省作出示范。而且,洛阳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又具有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历史、文化、山水、地域、产业等综合优势,完全有能力、有优势在“三化”协调发展上起到示范作用。
强力攻坚 加快发展
勇作为、敢担当,不等于会作为、能担当。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努力当好“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突出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河洛文化传承弘扬两大品牌,就必须用一切立足于实、一切立足于做的态度,强力推进“六加一攻坚战”。
市委书记毛万春明确指出,洛阳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福民强市为总体目标,突出“一抓三创”工作重点,坚决打好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市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创优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六加一攻坚战”,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实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具体来讲,就是要——
发挥工业科技优势,加快建设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以一批重大项目为载体,努力把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硅光电及能源电力等五大优势产业打造成五大战略支柱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把洛阳已有的科技优势更多、更充分地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
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突出河洛文化、牡丹文化等历史文化主题,加快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游、博物馆游、生态游、节会游等,培育新型业态和高端产品,把“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打造成国际知名旅游品牌。
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生态优先的理念,加快建设“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洛阳。坚持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最大化。
发挥区域综合优势,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按照“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的城市总体布局,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板块。力争到“十二五”末,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新洛阳”。
有目标,有措施,有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激情,有一切立足于实、一切立足于做的态度,洛阳必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实现更大的担当、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