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践行洛阳精神 助推福民强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变“先发”为“先至”
在新兴产业领域
洛阳应有更大作为
《十问洛阳》作者跟帖关注本报大讨论
强力扶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七问: 孔雀如何洛阳飞?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6 月 23 日 星期    【打印】  
强力扶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市民和网友就“六问:洛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星火燎原’?”发表看法
  世界最大的球磨机在中信重工制造成功。 记者 潘郁 摄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具有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等特质,被视为中国未来的支柱产业。洛阳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地”?连日来,许多市民和网友纷纷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发掘自身优势 抢占发展先机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全国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狼烟四起’的时代,洛阳的先发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网友“marquisdc”说,洛阳有500多家各类科研开发机构,其中部属科研院所14家,省、市骨干科研院所18家。这些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库和稳定的科研技术支持。

  网友“丝绸之路”说,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基地,我市工业正在进行以完善产业链条、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这也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划布局提供了契机和后劲。

  “我市的装备制造业、钨钼钛产业、硅产业、铝产业等支柱产业,已积累了多年的行业发展经验,在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加大自主创新技术比重、完成产业链升级后,这些传统产业完全可以实现‘华丽转身’,变成支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市民丁洪亮来信说。

  明确发展方向 提早规划布局

  “明确的战略目标,是洛阳战略性新兴产业‘星火燎原’的前提条件。”网友“洛城萧何”说,洛阳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要上哪些项目?具体放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准备投入多少资金?最终要实现什么样的产出与回报?这些都要有一个明晰的目标定位。不经过周密细致的筹划,不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就想得到丰厚的回报,是根本不可能的,更不要说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了。

  多位市民和网友认为,目前,我市在动力电池、风电、硅光伏、信息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已经集聚了中航锂电、中航光电、尚德、用友软件等一批有实力的大项目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有的产业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洛阳应该明确发展方向,紧紧围绕这些重点领域提早布局,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实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个产业集群的目标。

  政府强力扶持 搭建转化平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从企业到产业再到产业集群的目标,始终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市民杜遂卿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这些产业肩负着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使命。建议我市尽快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长远发展规划,包括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制定留住高端人才的“留人拴心”激励政策、协调产学研军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努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网友“洛城萧何”也认为,洛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星火燎原”,离不开政府部门政策上的坚强支持。我们应该通过广开言路、招贤纳士、积极招商引资等手段,结合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引进全球知名先进企业到洛阳投资兴业,“借鸡生蛋”、合作共赢。

  网友“marquisdc”说,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必须搭建一个高效、科学的平台,吸引知识密集型、成长潜力大的新兴企业在洛阳安家,引导本地企业实施转型升级,促进新技术、新科技与市场对接,尽快转化成经济效益。

  网友“心灵美”建议,洛阳应建立一套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绩考评体系,以解决不利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不利于创新创业投融资等问题。

  实施人才战略 增强创新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来说,强大的人才支撑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如何吸引更多的高端技术人才、如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洛干事创业,是洛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市民丁洪亮认为,让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让洛阳传统的重工业完成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和拥有技术的产业工人作为智力支撑。

  网友“洛因”说:“没有梧桐树,招不来金凤凰。洛阳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建立产业集群形成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培养产学研军融合发展的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订单式’教育,以此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为洛阳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

  招揽更多的人才,目的是为了让企业一直保持自主创新的能力。市民杜遂卿认为,创新型的人才有了,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完善的产学研军科技创新体系来配套,“人才和灵活创新的体制相结合,才能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产生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的发展”。

  本报记者 邓超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