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要 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英雄不老
洛阳是我家 创建靠大家 全民齐动手 建好咱的家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6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英雄不老
  (上接05版)

  催他填写的表格一次次放在桌上,那个装满奖章奖状和证件的小布包就在抽屉里,伸手拿出就能说明一切,但它安卧于桌面之下,收敛所有的光芒,一动不动,沉睡。

  这个李文祥,该要的他都不要,他还会伸手索取吗?他还会钻营谋求吗?他的欲望低到了尘埃里,他的境界高到了蓝天上。他是天地之间一面明镜,映无声,照无言,却使多少人折服、多少人省悟,又使多少人羞愧、多少人汗颜!

  但他自己想得很简单:“国家还不富裕,自己苦点怕啥!靠自己可以生活,不要给国家添麻烦了。现在女儿大了,比以前好过多了。过去困难都没要补助,现在要啥?”

  有乡亲数落他:你种了半辈子地,还让女儿跟你一样?你能跟她一辈子?现在外面的人都在抢房买楼,你知道吗?

  这是老人始料不及的,已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他轻轻地说,咱是庄稼人,还要靠劳动吃饭,不劳动吃啥?

  他说得坦然,说得安然。是的,舍生忘死打下江山以后,他没有一粒米不是靠自己辛勤挣来的,他没有一餐饭不是靠自己劳动得来的。虽然直到今天,他仍不富有,他依然清贫。

  村主任董明亮说,北街村民年人均收入4000多元,老李家的生活水准在全村属中等偏下。

  李文祥老人到现在,还是抽的一元多钱一包的假牌子香烟,只要冒烟儿就行。他身上的毛衣,是花25元钱买的。女儿初学裁衣送他的第一件中山装,是用别人当过丧礼挽幛的减价布做的。

  

  ■ 一股清流 荡涤世风的清浊

  问我们:你活得干净吗?

  

  参加革命64年,党龄62年,隐功埋名,深藏不露,甘为乡间野老,不少网友将李文祥视为一位当代隐士。

  归隐世外,放旷林泉,“大荒山参得红尘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古老情结。然而走近李文祥,你会发现,暴露于风霜雨雪的老人,忙碌于春种秋收的老人,与白衣阁乡的所有老农一模一样,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无所谓隐,也无所谓显……

  正如他女儿所说:如果不是卢书记下乡偶然走进俺家,我也不知道俺爹有这么多故事。报告会上看到那么多人为他鼓掌,我像做梦一样,没想到有这一天。但是,俺爹还是俺爹,我还是觉得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当一切恢复平静,这位老人还会安坐于村子里,徐行于家门口,如同一位寻常老农,还是一位寻常老农。

  小乡村也“参得红尘透”。然而,一颗赤子之心参透的道理,朴素得如每天的粗茶淡饭,明白得如身边的流水行云。

  村支书房灵镇送老人到省里参加春节团拜会回来,中途到高速公路服务区吃饭。在郑州两顿没吃饱,在这里吃了顿饱饭,老人随手捏起掉在桌上的饭粒放进嘴里。房灵镇忙去拦住,老人说:“掉了可惜。以前打仗经常饿着肚子,现在有米馍就知足了。”

  这时老人身上还揣着小秘密。团拜会的果盘里,樱桃水灵灵地鼓着红腮,老人忍不住悄悄拿了两颗:“冬天的樱桃,给俺的小拿个吧。”家有两个孙子李壮、李显,小是4岁的李显。一路揣了200多公里,一进家门他就喊:“小,看爷给你捎了啥好东西!”摊开手掌,两只樱桃已挤烂了,小一把塞进了嘴里。

  到省里出席报告会,老人被安排住进了最高级的宾馆。豪华的地毯,堂皇的套间,他睡不着,拄着拐杖里外转。太好了,躺在床上,床好,靠在沙发上,沙发好,面前还摆着苹果香蕉芒果。他吃了一个芒果一根香蕉,到床上迷糊一阵儿醒了,天还不明。他一个人坐在陌生里,问自己:我咋上这儿来了?

  李文祥晚来得女,女儿出生,他53岁了;女儿毕业,他68岁了;女儿结婚,他74岁了;女儿今年33岁,他虚岁87岁了。

  李文祥夫妇一直以减去20岁的状态扛着重活。家里4亩地分成了六七块,最大的才一亩,人家大型农机不愿来,至今都在用铁锨剜地,用镰刀割麦。前年夏天,85岁的李文祥在玉米地薅草时倒下了,头晕呕吐瘫在田里,幸好被村民发现送回家里。

  女儿埋怨过爹,如果不从福建回来当农民,她就是城市干部子女,爹娘也不用这么受罪了。爹开导她:不要嫌贫爱富,不要羡慕别人,自己好好劳动。

  如今地里打的粮食够吃了,花钱要靠小两口挣。女婿李金存常年在省外打工,去年春节从聊城回来的汽车上,他当建筑工挣的6700元血汗钱被人洗劫一空。老人只好劝道:“钱丢了再挣,人安全就行。”

  金英的性格酷似父亲,从小就像男孩子一样当家立势。17岁开始打工,走乡串户卖咸菜,赶集赶会卖布匹;当长途汽车售票员时,顺便拾空饮料瓶卖废品;当铁道口稽查员时,抽空去空车皮里扫煤渣;又到一家服装厂当车间班长。她还学会了开汽车、开拖拉机。

  去年7月的一天,爹又在村口接她回家,她一眼就觉出爹的嘴角歪了。一量血压,高压220,低压180。她蹬上三轮车送爹去看病,去县中医院要翻过金堤,她推不上去,只好走平路去新区中医院。爹一病40天,竟眼看不行了,医生提醒她:“抓紧给你爹准备寿衣吧。”她吓哭了,瞒着母亲,在村北杨树岗子上坐了两个多小时,对着天空泪如雨下……想起小时候下田,爹舍不得她干活,她说我都这么大了,爹笑了:“爹拉着你。”她坐在架子车上,爹拉着她,结实的背影在蓝天下像一座山……

  爹愧对女儿的唯有一件事。女儿上到初中毕业,放学回来说:爹,我不想上学了。他知道女儿成绩还行,也想读书,只是为给爹娘分担重负而辍学。可他当时一直闷头抽烟,半夜几次走到女儿床前,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误了女儿前程的爹,现在只能向女儿抵上被省委书记发现而公开的这一份光荣。

  李文祥不是圣人,也有无人分担的痛苦,也有无处排解的忧愁。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三年五载都不容易,何况整整50年!同样一个现实环境,别人能为个人利益找到种种理由借口,他却默默咽下了一切困苦,宁可委屈自己委屈亲人,决不改变初衷改变信仰,终使生活的一潭浊水变成一道清流。

  记者走进一个小修车铺,修车匠韩福运比李文祥大两岁,当年的发小,如今成了老邻。

  门前正对一汪池塘,一泓春水倒映着嫩绿的芦苇,几只白鹅在平滑如镜的水面悠游,一幅恬淡的风景。

  后面的小屋脏乱不堪,却是李文祥和一群老伙计的“俱乐部”。他们最大的快90岁了,最小的也近70岁。老伙计们知道,即使已经出名,文祥也不舍得离开这一个卑微而老迈的群体。

  李文祥老人的思想从不落伍,每天必看中央台、河南台、山东台的新闻联播,视力差了就听新闻,然后讲新闻。老伙计们常聚他家,他打开老部队赠送的DVD机,播放《大决战》、《地道战》等革命战争片,边看还边讲解。更多时候,一群老汉是围在修车匠床头的小电视机前,纵论四海风云。但一有人发牢骚,李文祥老人便保持沉默。如果有人提到向政府要救济,他拎起拐杖就离开。

  采访第二天,发现老人点烟时火苗对不上烟头。次日早晨,老人在村口一接到记者,就高兴地说:我能看见你的脸了!记者问:昨天看不见吗?他说昨天看是一片黑。右眼白内障,左眼青光眼,脑血栓又使腿脚不灵便,血压不稳,口齿有点含混……然而当记者们回放录像时,发现镜头中的他目光炯炯,神采奕奕,一个帅气的老头!

  在一群开心的老顽童中间,他也变得活泼调皮了。背着老伴和女儿,溜进修车铺偷偷抽支烟;老韩伸手向他讨烟吸,他揪老韩长长的白胡子;老韩叫他“黑老包”,他伸出拐杖柄勾老韩的脖子……在家没见过他大笑,在这小破屋里却不时听到他的笑声,看来在男人(即使是老男人)的笑声中,他强大,他舒畅,他自在。

  哦,那个迎风开怀的猛士还在!那个顾盼神飞的英雄还在!

  他说,想想当年打刘行国际电台一个排只活下来3个人,打鲁楼堵击战连队阵地上只剩自己一个人,“我已经活到87岁了,还有啥不知足的?”

  他指着发小韩福运笑道:他死了薅着我,我死了薅着他,一起回老家!

  问他最高兴的事是什么?他像战士在队列报数一样大声回答:

  让我劳动,最高兴!

  上工敲钟,最高兴!

  在报告会上向大家敬军礼,最高兴!

  

  ■ 一个敬礼 考验信仰的坚柔

  问我们:你活得有意义吗?

  

  3月31日上午,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省委省直工委、濮阳市委联合组织的“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正在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

  9点多钟,李文祥老人到了会堂后台贵宾室。老伴叮嘱他敬礼要敬好,老人有点不屑:这个不用教,这是俺部队的事,敬个礼你一看就知道了!

  台上的报告团成员,除了李文祥的女儿李金英,其余分别来自范县武装部、民政局、白衣阁乡政府和濮阳人民广播电台。他们真情讲述的李文祥事迹,深深打动了台下1100多名省直和中央驻豫单位的党员干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心潮阵阵,泪光闪闪,1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响起了20多次掌声。

  报告完毕,一阵安静,全场视线投向舞台入口——

  两位白发苍苍的龙钟老人出现了。旧军装胸前挂满奖章的李文祥老人,手拄拐杖,与老伴相扶相携,缓缓走到了舞台中央。全场掌声雷动!

  李文祥把拐杖交给老伴,努力挺直身体,抬起右臂,五指并拢举到帽檐,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哗,整个会堂简直爆棚了!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站起来,向这位老英雄、老功臣鼓掌,向这位老农民、普通人鼓掌。老人一言未发,却如黄钟大吕,用一个敬礼撞响所有的心灵,考验着信仰,考验着党性,考验着人格。全场听众的回应犹如井喷一般,掌声经久不息……

  兴奋的老人后来告诉记者:敬礼“我还扫了半圈儿!”

  那是他的即兴发挥:威武的军姿,庄严的敬礼,仿佛一尊高大伟岸的雕像,朝着全场听众,从左至右徐徐移动面庞和目光——那一刻,苍老的热血也沸腾了!

  省委书记卢展工动情地说:非常高兴河南省又涌现了一位先进典型,又有了一位值得领导干部、复转军人和广大党员、人民群众尊重和学习的光辉榜样,又有了一位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优秀代表。

  这是一个由省委书记亲自发现、亲自发掘、亲自发布、亲自发扬的先进典型。卢展工先后3次在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上推荐李文祥事迹。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作出了向李文祥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宣传李文祥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组成采访团进行了集中报道。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大河网等纷纷转发了李文祥事迹。今年2月,李文祥被中央确定为“时代先锋”入选人物;5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评审小组开展网上投票推荐活动,李文祥成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预备人选。

  这是一个现实意义强烈、历史意义深远的时代典型。李文祥这个典型,虽然地处偏僻,却已触动社会敏感神经;虽然身居微末,却已直指世道人心。他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构成了对应,他的行为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对应,以一个常人的声音,以一个哲人的声音,向世人发出询问、探问、追问甚至拷问。这是社会转型期非常需要的正面典型,这是和谐社会非常需要的模范典型,必然引起党员干部的心灵感应,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赢得广大网友的关注认同。尽管他本人并不自诩,却将会作为当代中国人的代表,作为当代河南人的代表,进入21世纪经典楷模人物的长廊,名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青史。

  这是一个听不厌、品不够的感人典型。李文祥的人生长河,融汇了多义多元的丰富内涵,既符合核心价值观,也符合普世情理,超越了领域行业的界限,具有全社会的普遍意义。因此巡回报告团所到之处,从省会到各市,从机关到部队,从领导干部到基层群众,从老人到青少年,无不为之肃然起敬,无不为之扪心动容。省直机关工委组织听了报告以后,又把专职机关党委书记联席会议开到了学习榜样的现场;团省委召开“五四”群英会,把李文祥列为全省青年的学习榜样……这股强大的冲击波正在扩散,直至全省各个角落。

  并不是每个先进典型都能如此。李文祥事迹为什么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深刻影响?

  省委书记卢展工总结了这个典型的力量所在:一是具有真实性,事迹很真很实,可信所以可敬,可信所以可学;二是具有持续性,六十四年如一日永保本色,没有松懈,没有断续,无论人生怎样跌宕起伏,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矢志不渝;三是体现先进性,用亲身实践诠释了什么是党的先进性,怎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个典型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革命传统,什么是革命精神,什么是党的先进性,什么是对党对人民忠诚。

  有着伟大的追求却依然平凡,怀着满腔热血却依然平静,有着极强烈的责任感却依然平常,李文祥为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说的“三平精神”展现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样板。

  当卢书记鼓励李金英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争取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时,老人告诫女儿:“能给你个党员么?你要符合入党条件,好好学习,把工作做好。入党没诚意入啥党!”

  小布包里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不识字的老人为何一直保存了半个世纪?他捧着这可以触摸的理想信仰,说:“这是教材,让自己知道共产党员咋样做。”

  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儿!听他重复当年指导员的话,记者问: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儿?

  他说:“入党要有诚心。党跟咱老百姓一心,党不会变,党员也不能变。入党了,命就交给党了。有的人觉悟不高,他不懂。党员就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战斗最吃紧的时候往上冲的是党员,不打仗的时候工作成绩最好的是党员。我这个党员不这样做,群众就会看不起我。打仗不带头,生产不带头,光凭关系好就入党,就是给党抹黑,降低党的威信。多为自己考虑,那党员就不合格。都想为个人考虑,那就毁了,社会主义干不成了。”

  老人感慨:“当一名共产党员,说容易也容易,一心干革命,党叫干啥就干啥;说不容易也不容易,啥事都要带头,都要比一般群众强,吃苦在前,享福在后。”

  但现在也有党员很享福呀。记者说。

  老人凛然摇了摇头:“不享福!现在老百姓还没享福呢,还有好多穷人,咱能享福?啥时候老百姓幸福了,咱就享福了。”

  老伴陈宝珍向丈夫翘起大拇指:“这个党员是用性命换来的!”

  记者问她:你当过妇女队长,为啥不入党?

  李文祥老人轻轻地断然说:“她思想撵不上。”

  “撵”,就是不能停顿、不懈追赶、不断提升。老人说出了一个哲理:紧紧跟上时代发展,党员的思想是要“撵”的,党员的标准是“撵”上去的,党的先进性是“撵”出来的!

  面对无边无际的清寂,记者向他提出一个艰难的问题:在这么一个小角落里默默无闻50年,你不怕党忘记你吗?

  老人的口齿突然变得清晰:“共产党不会抹煞人。有功的人,共产党不会忘记你。品德好的人,都有人记得。现在不知道,将来以后会知道的。”

  “我的成绩都在本儿上记着呢!”老人说的“本儿”有两个,都是他被省委书记发现并经媒体报道以后浮出深水的。

  一本是247团老团长刘竹溪的日记本。今年初春,老人接到来自南京的电话,对方是刘竹溪的儿子,老人一听呼腾站了起来,立马想去看望老团长,可老团长一年前去世了。在老团长留下的日记里,他儿子查到了李文祥的名字和战功记录。

  还有一本是老部队送来的《83师师史》。三野番号撤销以后,28军1952年归福建军区领导,1969年起换防山西侯马、大同,1998年撤销建制,83师改编为山西省陆军预备役83师。今年2月,83师领导从《解放军报》一得知李文祥事迹,立即赶往河南范县。

  那天,特意穿上旧军装的老人,在村口从清早一直望到傍晚。68岁那年,他看了渡江战役的电影,曾带着女儿到福建三明,到处打听老部队的消息,却渺渺不知去向。今天,整整55年后,老部队的战友终于和他紧紧拥抱在了一起!战友带来一箱83师获得的奖品,老人一件件亲手触摸;播放247团的影碟时,老人的眼泪扑嗒嗒地掉;当济南战役那面“永镇门爆破队”锦旗也特地从博物馆借出来放到老人手中时,老人已看不清了,他含泪抚摸锦旗,说:“俺找着俺的家了!”

  从《83师师史》名单中听到陈景三、刘玉瑞,老人又惊喜地叫道:今天我找到他俩老首长了!一个是俺的副军长,一个是俺的营长!

  这时记者顿然明白:李文祥老人,他从来没有孤独,他永远不会空虚。除了现实生活中的亲友,他还有这一群灵魂的伙伴。共产党员的荣誉感,革命军人的荣誉感,这不容玷污的光荣,这不可亵渎的尊严,成为他们之间永远的吸引和支撑,无论是在尘世还是天堂。沉默的50年,其实充满了意义,他在向老首长们行着一个漫长的军礼。

  “尖刀上的刀尖”,从战争年代的出生入死竭尽忠诚,到和平年代的安贫乐道矢志不渝,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考验中,他从没卷刃,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平淡不能泯,始终是一柄锐不可当的刀尖。

  87岁老人气昂昂地告诉记者:“我是一等预备役!还可以第一批上战场!”被列入陆军步兵指挥类军官第一等预备役的他,军人习惯一直保持至今,每天准时中午12点开午饭,下午5点开晚饭。他抱着战友送来的军棉被和军大衣,说:我最想这了!周围村子的青年入伍,他都要去告诫谈心。他现在的最大愿望,就是让女儿把两个孙子好好拉扯大,将来送去参军!

  最后,记者挑选了年轻网友的一些热评,念给已是偶像的耄耋老人听:网友“爱婴”说:李文祥是没有英雄光环的英雄,是老百姓没有异议的典型,这个典型早就应该树立;“执着的我”说:什么叫真正的淡定,这才是;“随心而动”说:现实中谁又有这种境界呢,反正我没有,所以我心底是无限的崇敬;“李国征”说:李文祥老人的事迹,绝非是灵光一现就又回归历史不再提起那么简单,而是厚重得不能再厚重,叫人永远不容易忘怀的那么深刻……

  李文祥老人没有吱声,显然他不明白什么是网友,但他相信,这些孩子中间将会有他的薪火传人。

  尾声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直到了极致。

  平凡、平静、平常,一直到了极致。

  当省委书记卢展工解开那个小布包,历史真实幡然复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听到了大音的深邃之声,看到了大象的圣洁之形。

  卢展工强调,李文祥先进事迹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建设中原经济区已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全省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向李文祥同志学习,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始终如一、矢志不渝地去做、去实践,把各方面工作做好,把河南建设好。

  英雄不老,永远屹立天地之间!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