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宜阳韩国故城——韩国开国之都 兵家必争之地
婚检免费,准新人为何不领情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7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宜阳韩国故城——韩国开国之都 兵家必争之地
  韩国故城遗址
  简介 宜阳韩国故城曾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也是当时著名的商业城市和军事重地。遗址位于宜阳县城西25公里处的韩城镇东关村一带,如今见到的遗址只是当年宜阳韩国故城的一小部分。该城有宫城和郭城,宫城在郭城西北部,郭城略呈长方形,外有护城河。宜阳故城遗址南北长1510米至2150米,东西宽1630米至1843米,总面积约310万平方米。

  如今的宜阳韩国故城遗址还可见到宽阔的城墙,城垣均系夯土筑成,夯层厚约0.23米,夯窝直径5厘米;东、北两面城垣保存较好,现存城垣残高3米至8米,上宽约4米,下宽约8米,西南角被宜水冲毁已无迹可寻。《战国策·东周》记载:“宜阳城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可见宜阳在当时已是一个十分繁荣的通都大邑,单是有才能的人就有十万,这从侧面印证了韩国宜阳故城的巨大规模。宜阳韩国故城于2000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0年被列入“十二五”全国15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名单。

  1 韩国开国之都

  韩,战国时期和秦、楚、齐、燕、赵、魏等诸侯国一起被称作“战国七雄”。韩国疆域在今山西东南和河南中部一带,既处在东周国都洛邑的近畿之地,又处于秦、楚、齐、魏等几个曾经称霸过的强大诸侯国的包围之中。在“七雄”之中,韩国比较弱小,作为一个正式诸侯国,它迟至公元前403年才被周威烈王承认。

  史书上记载,韩国的开国君主是韩景侯,韩景侯先建都阳霍(公元前408年,今河南省禹州市),传位于韩哀侯时(公元前375年),又迁都新郑。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只说韩国的国都在禹州、新郑,这是以周天子正式承认韩国为诸侯国为准的。

  “事实上,韩国自立应从公元前424年韩武子封地东迁算起。”宜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乔文博说,周代的国家政体是由分封形成的邦国联盟制,其内部结构十分松散,各分封的地方诸侯仅向周天子交纳贡赋,一向各自为政。

  东周末年,天子势微,对诸侯国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于是出现了诸侯割据称霸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攻城略地,连年战争不断。韩武子,原系晋国大夫,其封地在韩原(一说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一说在今山西芮城),公元前424年,韩武子自封地韩原东迁宜阳建都。

  《战国策·秦策二》高诱注:“宜阳,韩邑,韩武子所都也。”由此看来,韩国的真正开国之君应是韩武子,宜阳是韩武子由封地东迁求发展时所建的第一个都城,作都城的时间应为公元前424至公元前408年,历时16年。因此,宜阳故城才是韩国的开国之都。

  2 覆灭于强秦之手

  宜阳地处三川流域的中心(所谓三川,古指灵宝以东、黄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区),韩武子东迁后,逐渐控制了这一地区。当时,韩武子以宜阳为都城,又在皋(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设立两个军事据点,从西、东、南三个方向完成了对东周国都洛邑的包围。乔文博说,韩武子在宜阳筑城建都,西可以拒强秦,东可以窥周室,如果经营得当,还可“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在宜阳建都离洛邑最近,离周天子最近。

  但是,韩武子没有想到,韩国却从此变成其他强大的诸侯国“问鼎中原以窥周室”的争夺对象。先是南方强大的楚国看上了韩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极力拉拢韩国共同对付强秦,并派当时著名的合纵家苏秦到韩国游说。苏秦奉承韩国国君宣惠王说,韩国拥有这么好的地盘、强大的兵力,不值得去当秦国的附庸,不如和楚国联合。韩宣惠王采纳了苏秦的建议,在一段时间里,走了“联楚抗秦”的路线。

  谁知这触怒了西方强大的秦国。秦国连横家张仪为秦惠王制定了“先打后拉”的对韩政策,他建议惠王先和楚国、魏国修好,稳住南北两翼,重点打击韩国,占领三川,特别是要占领韩国的宜阳、新城两个门户,这样就能达到控制周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公元前316年到公元前311年,秦国多次起兵伐韩。公元前311年,张仪亲自到韩国劝降,威胁韩王说:“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则王之国分矣……为大王计,莫若事秦而攻楚。”张仪俨然是以胜利者的身份对韩王下了命令。结果,韩王慑于秦国的淫威,不得不屈从于强秦。

  乔文博说,投降是没有出路的,韩国企图在秦、楚两个强国之间委曲求全,结果没有从任何一边讨到好处。公元前307年,秦派大将甘茂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国丢掉了西部重镇宜阳,从此一蹶不振,于公元前230年为秦国所灭。

  3 兵家必争之地

  宜阳韩国故城,交通便利,地势开阔,且有韩武子建都时形成的城市规模,自战国韩置宜阳县,经南北朝、隋到唐初,韩城先后为州、郡、县治所,累计达900年之久。它作为地区性的政治中心,也作为扼控交通要道的战略重镇,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刘秀亲帅六军在宜阳城西迎击赤眉军,降赤眉余众十万余人,从而稳定了当时战局,中兴汉朝;南北朝时期,东西魏对宜阳韩城的争夺长达16年之久,北齐和北周劳师数载,争夺宜阳韩城互不相让;唐高祖武德元年至三年(公元618至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在宜阳韩城一线,大败军阀王世充,巩固了唐朝建国基业。从东汉初年到唐初600年间,围绕宜阳韩城发生的战事不计其数。

  乔文博说,历史车轮行至近现代,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宜阳韩城仍是军事斗争的热点地带。1911年11月,韩城一带百姓在梁海亭、冯怀珍等人的领导下,揭竿而起,浩浩荡荡的农民军包围了设在韩城的分县衙门,赶跑了县官张耀光。随后,同盟会员刘粹轩等人来到韩城,策动豫西豪侠王天纵等人起义,投奔张钫率领的革命军,于崤函一带击败清军。

  1944年4月,豫湘桂战役爆发,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率所部在东起韩城西到水沟庙一线的平原地带,与日军鏖战。解放战争中,陈谢大军挺进豫西,于1947年10月,在韩城包围了国民党李铁军部,经10余天的激战,击溃了号称王牌军的国民党整编第三师,拉开了“豫西牵牛战”的序幕。

  记者 申利超 通讯员 田义伟 文/图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