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起,洛阳市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机制,在搬迁扶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化扶贫等方面多管齐下,10年间,洛阳的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30余万,5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551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4511元。
大山困住致富路
栾川县白土乡马庵村村支书周成立,很多年前就有个梦想:“啥时候俺村能修条通往外界的水泥路啊!”马庵村有5个村民组,148户人家分布在方圆10平方公里的七沟八岔里。
这个梦做了十来年,终于实现。经过乡里协调,村里争取到了修建两条水泥路的项目和资金,不过,由于坡陡山高,一条路修了7年,另一条修了近10年。梦实现了,生活却依然艰辛。“娃们上学还是得跑个十来里,哪家有人生病了依旧是实在拖不下去了才往医院送,每年辛辛苦苦种的庄稼还是刚刚够吃”。
和马庵村人一样,百余公里外的嵩县黄庄乡红崖村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红崖村多悬崖峭壁、寸草不生,150余户人家一直不情愿地顶着“三极村”的帽子:群众居住极为分散、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生活极度困难。2003年的时候,全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不足630元。
“老祖宗靠山吃山,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就得一辈子被拴在大山里吗?”马庵村、红崖村和那些生活在深山里的数十万洛阳百姓都在问。
搬出大山告别贫困
该怎么做?搬出去。从2001年开始,洛阳市跳出过去单纯修路、通电的旧有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新主张:“一个中心”——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两大主题”——搬迁扶贫和整村推进;“三个集中”——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集中扶持。
2001年,嵩县木植街乡木植街村,离乡政府不远的街道旁,几排盖起不久的新房里搬进来33户142名村民。这些村民都是木植街乡各村的深山独居户、散居户,他们成了洛阳市搬迁扶贫的第一批受益者。
从2001年的零星试点开始,经过2003年至2005年的逐步推广,洛阳市的搬迁扶贫工作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决定连续5年每年给洛阳安排150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同时河南省和洛阳市每年还各配套2000万元和1000万元。
周成立终于找到了改变全村面貌的“钥匙”。“修几条路,拉进来电线杆、用上自来水,根本去不掉让大伙儿贫困的根儿。只有搬出去,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天地!”2006年的一次村民大会上,周成立兴奋地对村民进行动员。
政府已经为这些想挣脱大山禁锢的村民规划好了家园:这片平整的土地,位于乡政府的西边,紧靠乡里最热闹的集市;这个新家园,陆续建起了小学、敬老院、卫生院和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
张娥就是第一批在山下落户的马庵村村民。她和丈夫杜京文,拿出将近7万元的积蓄,加上政府给的1.5万元扶持款,在这个新家园里买了一套125平方米的新房子。
(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