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军(左)在白马寺向专家徐金星请教。 记者 孙自豪 摄
| |
核心提示
建一座文化旅游名城,这座名城不应是只属于历史的,也应该是属于现在的;不应是只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也应该是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应是只属于精英的,也应该是属于大众的。
问:你提到洛阳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无形资产,也在《十问洛阳》中提到了“中华文明原点”的命题。走访洛阳以后,你对文化资源利用和开发有没有新的思考?
答:我想,大部分中国人了解洛阳,都来自教科书。洛阳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城市,它承载了厚重的中华文明。我提出的“中华文明原点”这个命题,也得到了洛阳一些文化研究专家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基础,就是应该跳出洛阳看洛阳。弘扬中华文化,洛阳应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应为自己创造更广阔的平台,集聚更多的资源,从而实现更大的发展。
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我觉得,每一个洛阳人,每一个河南人,听到总书记的讲话之后,都应该感到激动和自豪,也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和当下的发展机遇。
我向河洛文化专家徐金星请教时,他告诉我,中国原始文化的发源是多元化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都是原始文化的孕育之地,但中国从原始时代走入文明时代,就只有河洛地区这一个点,也就是随着夏商周的建立,中国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因此,河洛地区实现了中国原始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关键一跃和完整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洛阳就是中华文明的原点。当然,我个人理解的原点,不单纯是文明发源和延续的原点,还是中国的哲学、宗教乃至文学艺术发祥的原点,也是中国姓氏族群发展壮大的原点。因此,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说,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要创造新的辉煌,就必须振兴洛阳这个原点,具体而言就是振兴文明之根、思想之根、民族之根。从这个意义上讲,洛阳强,则中国强。
我之所以反复强调从中华文化的复兴这个角度来看洛阳的文化发展,就是因为只有认清楚了这一点,才知道洛阳的文化该从怎样的高度进行规划、建设和发展。在走访洛阳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洛阳在文化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
同时,经过走访,我也对洛阳在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第一,洛阳有文化,无大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洛阳文化发展的“有资源,无研究”和“有底蕴,无传承”的局面。我在对话洛阳学者赵根喜时,他首先指出的就是洛阳没有文化大师,没有一所好大学,这使洛阳很多好的文化资源无法被挖掘,无法引起世人的关注。这让我想起广东佛山西樵山与中山大学成立的岭南研究院。西樵山文化诞生于6000年前,是岭南文化的孕育之地,虽然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但长期没有得到正式的承认,更没有得到大众广泛的认同。近期,佛山的领导开始从文化着手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第一件事就是把中山大学的专家学者请到了西樵山,让他们通过权威的研究,传承光大西樵山文化,并进行广泛的传播。文化有了地位,城市就有了定位,产业也就上了高位。
纵观洛阳,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远非西樵山文化所能比的,但不得不承认,洛阳蕴藏的很多文化内涵都是模模糊糊的,没有经过仔细梳理研究,河图、洛书、八卦、诗经、佛学、道学、理学,这些传说中或现实中的文献和学说,洛阳出了多少研究成果?它们与洛阳的渊源到底在哪里?今天又体现在何处?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洛阳的文化就是虚幻的,无论是对于市民还是游客来说,都是无法去想象和触摸的,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魅力。
这样的研究开发工作谁来做呢?需要文化大师、文化大家来做。只有大师、大家,才能配得上洛阳的地位。大师、大家的地位,决定了他们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品牌传播平台。因此,把大师、大家请进来,洛阳的文化才能立体起来,才能走出去、响起来。
第二,文化发展的载体建设同样重要。洛阳历经数千年辉煌,文化资源不计其数,但出现了很多文化资源被闲置的局面,失去了古都应有的风貌。比如,转遍洛阳城,除了个别旅游景点外,你很难意识到自己身在十三朝古都;比如,你想买一些文化旅游纪念品时,却找不到这样的一条步行街;比如,我走访闻名天下的永宁寺塔基遗址和二程故里时,都是大门紧锁,找人开门后,只见院内荒草丛生,令人唏嘘;比如,我寻访伊尹祠(伊尹被称为“中国第一宰相”)时,几经周折爬上了一个小山坡,屋顶彻底塌掉的小房和杂物乱堆的小院,很难让人将其和思想、文化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比如,洛阳是很多中华大姓的发源地,但几乎没有地方让人们来寻根问祖、追根溯源……
在走访过程中,我了解到出现这种局面深层次的原因。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前些年国家文物保护政策的限制,使得一些遗址只能现状保护,但据说现在有了宽松的空间;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缺乏规划,缺乏资金,有的县就出现了典型的“生态热,文化冷”的旅游发展局面,生态游吸引了很多民营资本,很快在市场上见效益,文化这一块却冷冷清清。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发展理念的问题。政策、规划、资金,这些都是问题的表面,只有转变理念,深刻认识到发展文化的重要性、责任和价值,才能真正下好文化这盘“棋”,这也反映了文化为什么发展慢,我们该如何看待文化,文化该如何发展等一系列命题的症结。
第三,我觉得要建一座文化旅游名城,这座名城不应是只属于历史的,也应该是属于现在的;不应是只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也应该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应是只属于精英的,也应该是属于大众的。
除了唐三彩、剪纸、面塑、皮影等灿烂的文化资源以外,洛阳还有很多现代的文化品牌,例如古筝、豫剧等。洛阳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就需要展现一座名城的全貌,虚实结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每一处景观都是文化景观,每一个洛阳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让文化深入城市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驱动之中,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旅游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