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梁正面的驱傩打鬼壁画。
(资料图片) | |
上期我们提到,西汉打鬼图壁画墓里共有6组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很丰富,有历史故事,有天象,有打鬼,有升仙,画面精美。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馆长王爱文告诉记者,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纷纷来洛阳看这座壁画墓,并就壁画内容展开热烈讨论,郭沫若、孙作云、夏鼐等学术大家都参与了讨论。
关于壁画主题 专家各有见解
专家讨论的热点,也是今天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墓葬里为什么要画这些壁画?这些壁画分别表现什么?壁画之间有无联系?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专家们最为关注的几幅壁画:
壁画一:位于墓内门额上方。画面中上部浮雕一羊头,左边绘一树,树下有一女子、一虎。女子长发悬挂于树上,身后有一猛虎,虎生双翼,前爪踏在女子肩部,虎口大张,欲吞食该女子。
这幅壁画,郭沫若先生认为主题是反映当时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壁画的名字叫做“苛政猛于虎”;孙作云先生认为反映的是“神虎食旱魃(bá)”的神话故事。
壁画二:位于墓室中间的隔梁正面。画面中部突出地雕刻出一个正在跳舞、头戴面具的怪物,左右、上方等空隙处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等,还有一些身穿兽皮、手拿刀剑正在跳舞的人和兽。
专家们对此画的看法比较一致,都认为是表现驱傩(nuó)打鬼的。
壁画三:位于后壁山墙上。画面上,重峦叠嶂的背景前有9人,有坐有立,有的在饮酒,有的在烤肉,最引人注目的是坐在画面中间的一个像熊的人物。
这幅壁画,郭沫若先生认为是在表现“鸿门宴”,即秦末楚汉战争中,项羽为了谋害刘邦在鸿门所设的宴会;图中身穿黄衣、手持角杯者为项羽,身穿紫衣、手持角杯者为刘邦,其他人依次为张良、范增、项庄,执剑舞蹈正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的表现;图中的熊头怪物,则是鸿门上所画之虎。
孙作云先生则认为这是一幅行飨图,即为了给参加打鬼活动的人员提神壮胆,在打鬼仪式开始之前举行的宴会。画面中的熊头人物是带领众人驱傩打鬼的头目——方相氏。
现在,学界普遍认可孙作云先生的观点,即这3幅壁画反映的是同一个主题——驱傩,而且这3幅壁画不是孤立的,它们类似今天的连环画,前后连贯,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了古代的丧葬观,讲述了今天几近失传的神话故事。
从后往前,一组打鬼“连环画”
这组“连环画”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孙作云先生认为,3幅壁画,分别表现史书记载的丧葬仪式中驱傩打鬼活动中起始、高潮、结果3个阶段中的重要场面。这3幅壁画,应该从后面往前面看,顺序是壁画三、二、一。
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在汉代,驱傩打鬼是整个丧葬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头戏。但其具体过程,史书的记载比较简单,只说参加打鬼活动的人员要装扮成各种猛兽,在打鬼头目方相氏的带领下,手拿武器跳到墓中从后到前边歌边舞、敲打四壁,驱赶潜伏在墓室中的魍魉。方相氏身披熊皮,头戴黄金的四目面具,身穿黑衣红裙,一手持戈一手举盾牌。但是,打鬼仪式开始之前有什么活动,打鬼仪式完成之后取得什么结果,则没有记载。打鬼图墓中的壁画弥补了史书记载的缺失,告诉了人们一个完整的打鬼过程。
根据孙作云先生的理解,壁画三表现的是打鬼仪式开始前各种准备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宴飨的场面。画面中的熊头人物就是方相氏。
壁画二表现的是打鬼仪式的高潮阶段。画面中打鬼人员正手持武器,在墓室中边歌边舞,敲打四壁,驱赶鬼怪。
壁画三是起始期,壁画二是进行时,二者前后呼应。之所以作出这一判断,孙作云先生的依据是两幅壁画中都有同一个怪物——方相氏,他的形状、装扮、位置几乎一样。壁画二中有人装扮猛兽,与方相氏结合起来看,恰好符合史书上有关打鬼的记载。
再看壁画一,神虎食旱魃,它所表现的应当是打鬼活动取得的结果。
虎,古人认为是百兽之长,为威震邪恶的神兽,专门噬食鬼魅。旱魃,又称女魃,是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她所到之处,赤地千里,久旱不雨。她曾为黄帝战胜蚩尤立下大功,但也因此丧失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就留居在北方。从此北方多干旱,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们诅咒、驱逐。
绘制神虎食旱魃图的意思就是表示墓室中的鬼怪已被神虎吃掉,表明驱傩打鬼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画面中浮雕的羊头就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驱傩打鬼,为保灵魂升仙
我们进一步明白了,打鬼是古代丧葬仪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这座墓中,从头到尾,用3幅壁画来表现这个活动。
但又一个问题出现了,驱傩打鬼是为了什么?王爱文指着隔梁背面的那幅乘龙升仙图说:“追求灵魂升仙。”汉代人迷信灵魂不灭,灵魂最好的归宿就是升入仙界。但是,如果墓室中有鬼怪,就会妨碍灵魂升仙。所以打鬼就成为汉墓壁画最常见的表现题材之一。
“打鬼图壁画墓中的壁画,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系统、最生动地反映汉代驱傩主题的汉墓壁画,是研究汉代丧葬史、社会生活史的重要直观资料。”王爱文说。 记者
李燕锋
名词解释
方相氏:古代宫廷里主持傩祭的官吏。《周礼·夏官·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