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绛 (资料图片)
杨绛与钱钟书 (资料图片)
人物介绍:杨绛,钱钟书夫人,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1911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1935年至1938年留学英法,曾就职于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等单位。她通晓英、法、西班牙语,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和译著《堂吉·诃德》等。
| |
核心提示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一百岁生日。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默默当着“钱办主任”。钱钟书去世之后,她独自活到了今天,她说自己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做检讨会,也不是我的事情。读过我书的人都可以提意见的。”她谢绝出席研讨会。
事实上,杨绛的低调,也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杨绛深知,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她认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现在,我们习惯称杨绛为“钱钟书夫人”,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绛的丈夫”来称呼钱钟书的。20世纪40年代,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这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
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因为翻译《堂吉·诃德》,1986年10月,杨绛获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如果说,她先前的作品关照的是世事,是社会,那她晚年的作品则是在关照自己。2003年,杨绛出版了家庭生活回忆录《我们仨》,4年后,她推出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作了一次终极思考。
深情:为丈夫甘做“灶下婢”
杨绛的低调透露着她近乎执拗的文化品性,更包含了她对钱钟书的深情。她拒绝出席中国社科院主办的纪念钱钟书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为的便是恪守她与钱钟书的诺言,“钱钟书生前跟我说,自己去了以后,不要搞任何形式的纪念会”。
时光退回到几十年前,杨绛初见钱钟书时,只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彼此竟相互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她相会。见面后,钱钟书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
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杨绛随之从大小姐过渡到了“老妈子”,她并不感觉委屈,因为她爱丈夫胜过自己。钱钟书说要写《围城》,她不仅赞成,还很高兴。她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她辞掉女佣,做起了“灶下婢”。“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泡。不过吃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使我很自豪。”
即使在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仍不改初衷,默默地“继承”他未竟的事业。她以惊人的毅力整理钱钟书的手稿书信。多达7万余页的手稿,涉猎题材之广、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隐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淡泊,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杨绛说:“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
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愈加通透。她说:“我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我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据《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