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牛粪、秸秆制成的燃料。 |
|
养殖户修建三级沉淀池。 |
|
养殖户贮存秸秆。 |
|
养殖场里正在扩建的青贮池 |
|
在不少县区,大量回收后的秸秆被整齐地堆放起来。 | |
核心提示
今年,媒体的报道和田间地头宣传标语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些与禁烧有关却又明显异于往年的词眼:秸秆合作社、秸秆经纪人、问责、土地流转……秸秆禁烧的“堵”与“疏”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改变?
近日,本报记者从对部分县区禁烧工作的采访调查中发现,禁烧的强制色彩正在逐渐褪去,我市以秸秆资源化为核心的市场悄然形成,昔日“防火墙”式的严防死守正转变为围绕秸秆综合利用的“多项选择”。
1 今夏数据:禁烧取得新突破
往年三夏,我市一些基层干部因主动入位思考的意识不强,不遵循市场规律科学发展,在秸秆禁烧工作中所采取的举措存在简单生硬、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不但难灭“四起的狼烟”,还让他们时常陷入出力不见效、群众不满意、好事办不好的被动尴尬境地。
不过,记者日前从市农工委了解到,今年全市378万亩小麦基本实现了综合利用,基本没有发生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是历年来工作力度最大、工作成效最显著的一年。
去年秋季,全市发生秸秆焚烧现象的乡镇共有71个;今年6月1日至30日,全市共发现秸秆焚烧21处,涉及8个县(区)的19个乡镇,其中督查直接发现3起,群众举报12起,卫星监测6起,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去年秋季,我市成立的督查部门对13名禁烧工作不力的科级干部分别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今年夏季,我市更为严厉细致的禁烧问责机制“亮剑”监督:我市先后对8个县(市)区19个乡镇进行了经济处罚,对1名县级干部、14名科级干部、5名一般干部分别给予免职、诫勉谈话、效能告诫、党内严重警告等党政纪处分,并拘留了8名蓄意破坏禁烧工作的不法人员。
2 秸秆禁烧:及早准备有亮点
今夏,我市秸秆禁烧总体态势良好。而各县区相关部门及早准备无疑是主要原因。“免费打麦+打捆外销”成为今夏秸秆禁烧工作的亮点。
在汝阳县采访时,记者遇到正在田里劳作的陶营乡柿园村村民党河、张现无。问到今年的秸秆处理,俩人笑着说:“地里的秸秆全是乡里干部帮忙联系收走的,我们不用花一分钱,也不闹心了!”
村民党河说,往年夏收时节,村里就挂起“谁点罚谁,谁着罚谁”等类宣传标语,村民吓得不敢烧,可又不知如何处理,多数人往往自己花钱雇人收割秸秆,然后打垛堆放在田间地头却又不知出路。
类似情况在我市一些县(市)区普遍存在。在不少农民群众看来,抢农时更重要,因此禁而不止的尴尬情况时有发生。
今年,嵩县、汝阳县等地针对这一难题,及早准备,积极探索推行“免费收割+打捆外销”、“免费打麦+打捆外销”模式,让农民不必再为收割秸秆、打麦而花钱、犯愁。
农机合作社通过为农户提供免费的收割、打麦服务来获取秸秆,而后在乡镇指定的堆放点打捆,通过秸秆经纪人或以秸秆作为原材料的生产企业寻找销路。
今年麦收时节,汝阳县21家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干贮、打捆外卖秸秆8万吨左右,为38万亩耕作土地中的20万亩秸秆找到了出路。嵩县设立免费打麦点180余个,使全县60%耕作土地上的秸秆得到回收。
3 秸秆禁烧:因地制宜找出路
市委书记毛万春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规律上,关键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市各县(市)区因地理环境、耕作区位置等因素的差别,因此在秸秆的综合利用上,他们也依托自己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地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关键词:循环利用
嵩县地处深山区,耕作土地多零散分布在丘陵地带,不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也没有以秸秆为原料的大型发电厂、加工企业,秸秆从收割到回收利用存在很大难度。
如何为这些秸秆找到出路?记者在嵩县何村乡找到了答案。
在嵩县何村乡亚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养牛场内正在扩建青贮池,修建的三级沉淀池把昔日用于清洗奶牛的废水引到了20多亩苜蓿地内。
据何村乡副乡长王建芳介绍,全乡耕地面积约2万亩,每年夏收约产生1万多吨秸秆。往年,农民多要把这些秸秆运往比较远的秸秆加工企业,因回收价格、运输成本等因素影响,外运销售秸秆常无利可图甚至还要赔钱。
为了引导农民把秸秆回收利用,增加收入,他们一方面鼓励农民把秸秆就近卖往奶牛场做饲料,一方面依托县里推出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合伙建青贮池,既能为秸秆压块厂做好配套项目,又能降低运输成本,为养殖行业提供更稳定实惠的饲料资源,从而让更多秸秆走向市场。
依托当地优势加大秸秆综合利用,不仅带动农民增收,养殖场也借此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亚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战武说,奶牛在每次抽奶前,要耗费大量的热水用于奶牛及设备的清洗消毒,每年要花费3万多元用来买煤。
为此,养殖场试着把废弃的牛粪和用于清洗消毒后的热水变废为宝。他们把牛粪和粉碎后的秸秆混合压制成块,作为燃料使用后发现,粪块燃烧率很高,不但电厂愿意高价回收,还为自己节约了养殖成本;通过修建三级沉淀池把清洗消毒过后的水回收利用起来,种植了20多亩被誉为“牧草之王”的苜蓿草,帮助提高奶牛产奶量。
■关键词:土地流转、结构调整
宜阳县农业比较发达,每年产生的秸秆量也比较高,夏收能产生秸秆20多万吨,秋收则产生60多万吨,秸秆禁烧工作过去多以“禁烧+处罚”为主。
今年夏收前,宜阳县有关部门一方面依托当地农机合作社、钟祥新能源科技生物质能发电厂和养殖企业对秸秆进行回收利用;另一方面提早谋划,着力通过土地流转、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经济类作物,以减少秸秆产量。
该县农村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夏收前,县有关部门对秸秆作物生产区域就进行了摸底,针对那些适宜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生产的作业土地,展开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结构调整,把一家一户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通过种植大户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发展3000亩包菜、1000亩苗木花卉、3000亩韭菜、5000亩大蒜、1.7万亩核桃等,并扩大黑杂粮栽种面积5000亩。
只讲不做,农民不认;做的不够,农民还不认。如何保证调整后的作业土地给这些种植大户带来实惠?
当地农业部门为农民提供了多条增收渠道:农民可从每亩流转出的土地中,获得每年近1000元的租金;农民可成为种植大户的工人,每月领取工资;通过与种植大户签订协议的方式,农民还可再租种植户手中的土地来增收。
另外,收获季前,政府部门牵头实行销路引导分包制,要为种植大户提供市场信息和联系对接企业,以拓宽市场销路,同时调动更多农民把手中的土地流传出去,把昔日的“禁烧+处罚”变为“流转+收益”,减少秸秆作物种植面积。
■关键词:资金扶持
据市农工委工作人员介绍,往年一到夏收、秋收,一些县乡村三级政府机构在综合利用上舍不得投入,却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用于严防死守,使禁烧治标不治本。
今年,基层禁烧工作方式有了明显转变,各种补贴扶持资金向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大力倾斜:嵩县财政部门筹资300万元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加大补贴力度,每建一个秸秆压块厂,除了国家农机补贴2万元外,县财政对每套设备再补贴3万元至5万元,群众只需筹措3万元资金就能建一个压块厂。同时,每建一个1000方容量以上的青贮池,县财政再补贴10吨水泥和5万元现金以奖代补;各乡镇还以秸秆收购价补贴或电价优惠的方式,鼓励群众发展秸秆打捆加工。
汝阳县陶营乡为扶持当地农机合作社发展,乡财政除为企业协调120万元农机补贴外,还向企业提供了夏秋两季财政补贴50万元。乡政府还为企业协调秸秆堆放场地,同时为鼓励群众及时清运秸秆,乡政府按照每捆0.5至0.8元价格向群众支付报酬。陶营乡纪检书记张东升深有感触地说:“把钱投到秸秆综合利用这把‘刀刃’上,群众、企业满意,禁烧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4 正视问题:发展瓶颈渐显露
以上这些实践经验在给我们以启示的同时,也渐渐显露出秸秆的市场化运作中的发展瓶颈。
【瓶颈一】 扶持力度有限
秸秆收购专业合作社是田间秸秆回收加工的有效载体。但记者从对汝阳金丰、宜阳益民等农机专业合作社采访中了解到,此类合作社存在投资大、周期长、短期见效慢等问题,机械设备只在夏秋两季得以充分利用,其他时间多闲置。
相比合作社在发展初期的投入成本,各级政府部门推出的相应补贴、扶持政策有些滞后,秸秆经营公司、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毕竟,综合利用秸秆的前期投入往往是个不小的数字,对于散耕村民来说,有些可望不可及。
【瓶颈二】 认识不足
一些乡镇存在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秸秆经济意识、资源意识、循环意识,没有从产业化的高度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系统工程、新兴产业来抓。
有的乡镇没有及早着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直到秸秆收获季节才开始抓,使得一些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回收。由于相关部门疏于宣传,一些村民甚至只知不敢烧,却不知秸秆回收能增收。
【瓶颈三】 收储运管体系不完善
秸秆收储运管体系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基础。
秸秆收集存在量大、分散、体积蓬松、收获季节性强的特点,因收割、捡拾、打捆等配套设施缺乏,造成收集、储运难度大、成本高,加上服务体系不健全,秸秆收集储运问题已成为制约秸秆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些农机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秸秆储存分为临时储存和固定储存加工两种。合作社在选择秸秆堆放点过程中,往往面临租赁成本高、土地使用受限等问题。运输、存储的高成本成了合作社一项较大开支。
另外,秸秆运输的三个环节,也占了秸秆收集费用的较大一块。一是将秸秆由田间运送到临时堆放点,二是由临时堆放点运至固定储存点,三是加工成产品后运送到利用企业。三次运输的总费用占收购费用的近2/3。
这些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希望,相关部门能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探索本地秸秆综合利用补贴范围和力度,根据回收数量、收购及出售凭证,给予秸秆收储运经营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大户以贴息贷款、减免税收、土地租赁、电价优惠等支持。
秸秆从“不让烧”到“不敢烧”再到“不愿烧”,这条“路”究竟有多长?曾是我们在丰收之余追问得最多的一句话。让人欣喜的是,在政策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我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已迈入市场化运作,秸秆焚烧之痛正渐行渐远,秸秆出路正在科学探索中大步前行。
相关链接
建议与呼声
采访中,一些秸秆经纪人、合作社对调动农民积极性,为秸秆回收、出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1.购买秸秆捡拾打捆机、压块机、粉碎机等农机具,给予补贴或贴息。
2.在收割时以亩为单位,直接补给收割机手,抵扣农户收割费用,使农户直接得实惠。
3.大力鼓励扶持公司运作模式,公司采购秸秆收割、打捆、压块等机具,并整合市场上的联合收割机和运输车辆资源,收割和运输业务通过合作形式的外包,达到投资最省、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方式最优的目的。
4.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秸秆加工类项目到资源丰富的区域投资,建立政府推动引导,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益为纽带,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力带动秸秆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