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3版)
洛阳八答 水系为韵 牡丹为媒
|
洛阳新区水系。记者 梅占国 摄
|
水系为韵,让优势优起来;牡丹为媒,让特色特起来;生态为基,让活力活起来。在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征程中,洛阳坚定不移走生态宜居之路,把自然禀赋的北方水城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国际生态城
《十问洛阳》中的“八问:中国北方水城如何走国际生态城之路?”着眼洛阳国际生态城建设,直言不讳提出问题,鞭辟入里分析问题,给我们震撼,给我们启示,给我们思考。
如果说20世纪城市追求的理想是经济发展,那么,21世纪城市追求的理想主要是生态宜居。
生态,承载了一个城市的追求与梦想,承载了广大市民的期盼;生态,直接体现城市经济竞争力、生存环境竞争力、生活品质竞争力!
走生态宜居之路,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的魅力洛阳。这是洛阳冷静思考后的路径选择。
——水系为韵,让优势优起来。
水让城市的灵动,彰显着城市活力,塑造着城市气质。
作为北方水城,洛阳没有辜负自然的禀赋,今年上半年通过的《以水为韵提升城市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城市区水系实施“一二三四五”总体布局,即一个新理念——水系为韵,二条生态带——洛浦公园和伊滨公园,三大片区——洛河以北城区、洛河以南核心区和伊河以南伊滨区,四大水源——黄河小浪底水库、洛河故县水库、伊河陆浑水库和近郊承担“引黄入洛”分水枢纽任务的金水河水库,五条河流——伊河、洛河、瀍河、涧河、黄河。
为了让“布局”成为“格局”,我们在洛北城区,围绕引黄入洛补源工程,全面改造和提升城市水系景观;在新区核心区,加强对已建成水系景观精细化管理,完善人性化亲水设施和管理设施;在伊滨区,加快“一河五横七纵二湖”水系建设,完善万安山防洪体系。
我们将对瀍河、涧河、伊河综合整治,按照“治水、治岸、治地”的总体思路,先进行河道整体治理,结合各具体地域的历史文化,从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开放空间、景观规划、景点设计等进行规划设计,让水活起来,让水旺起来,让水美起来。
“十二五”期间,洛阳水系为韵的“韵味”是:实现“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间;鱼在水中游,人在岸边行”目标,水面面积占城市区面积达10%以上,人均水面面积超过10平方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不亚于江南一类丰水城市。
诚如一位网友发帖:正如黄色的不都是黄金一样,不是所有的水都能成韵,也不是有水就能有韵。水之成系、成碧、沟通、缀景,才能成韵。
洛阳,一定会更加灵动!
——牡丹为媒,让特色特起来。
牡丹是洛阳的城市名片。洛阳有着1500多年的牡丹栽培史,牡丹有9大色系10种花型120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且花期控制技术成熟,花开随人愿,四季皆可赏。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牡丹是洛阳的重要支撑和亮点。
2011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围绕“牡丹为媒”、打造牡丹花都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洛阳打造成世界闻名的牡丹花都!
为此,我市以牡丹布局,致力于把洛阳打造成世界牡丹生产中心、牡丹观赏中心和牡丹文化开发传播中心,努力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生存环境竞争力、生活品质竞争力。具体路径是:扩大牡丹生产规模,提高种植水平;建设特色园林,提升观赏品位;加强基础研究,推广实用技术;搞好产品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发掘牡丹文化,丰富花都内涵……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按照观赏牡丹与商品牡丹并重、规模与效益并重、产业与媒介并重的原则,立足于牡丹种植、牡丹观赏、牡丹文化、牡丹经济,扩面积、提质量、上档次、增效益、促联谊,真正把洛阳建成集牡丹生产、科研、观赏、文化、联谊为一体的牡丹花都。
到“十二五”末,洛阳牡丹种植面积将达到5万亩。各种牡丹符号、元素镶嵌城中,“满城尽是牡丹花”将不再是河洛儿女的愿景,而是千年帝都的风景。
洛阳,一定会更加靓丽!
——生态为基,让活力活起来。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就是活力。城市之美,不仅在建筑之美,也在绿色之美。
洛阳群山环抱、五水绕城,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之城可谓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市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通道绿化工程和村庄绿化工程,建设了周山、龙门山、小浪底、上清宫等一批城郊森林公园,开展了林业生态市建设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目前,我市拥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5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荣获国家森林城市荣誉。
更令人期待的是,我市开始了保护中心城区周边山水格局建设,加强城市外围山体即邙山、周山、龙门山和香山的控制与保护,提高山体的可达性和可见性,通过生态廊道的建设,塑造出城市与外围山体之间良好的视觉对望关系。
增绿工程,让生态田园洛阳呼之欲出。
洛阳,不仅是一座属于历史的城市,更是一座属于绿色的城市,一座让百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有幸”的城市。
洛阳,一定会更加清新!
洛阳九答 培根联亲 共谋发展
|
刚刚开工建设的中华丘氏河南堂文化园(效果图)。记者 潘郁 通讯员
高翔 摄 |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河洛文化内含的文化之力、亲缘之力、品牌之力,如地下运行的火山,一旦喷薄而出,能量超乎想象。把根文化融入到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集品牌、平台、营销、服务、基地之“五全”,打出一手好牌,打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追本溯源,根在河洛”。《十问洛阳》着眼于此,发出“九问:根文化如何变成生产力?”
洛阳不是直辖市,不是省会城市,甚至不是计划单列市,客观上缺乏国家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条件。如何借用外力、外资、外智,是我们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河洛文化内含的文化之力、亲缘之力、品牌之力,如地下运行的火山,一旦喷薄而出,能量超乎想象。全市上下已形成共识:把根文化融入到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打出一手好牌,打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从根文化到生产力的演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品牌、平台、营销、服务、基地,缺一不可:
——塑造全球化的品牌认同。
“根在河洛,寻亲洛阳”的品牌,欲“放之四海而皆准”,须做足自身功课。
为根文化梳理脉络。洛阳到底是哪些姓氏的根祖?到底有哪些族群是从洛阳迁出的?“河图洛书”等文明符号与洛阳的渊源到底在哪里,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把这些“根结”理顺示人,河洛文化就会虚幻、松散、无力。
为根文化打造载体。譬如,高品位修复和建设孟津“龙马负图寺”和洛宁“洛出书处”;在炎黄二帝诞生地平逢山、“黄帝密都”青要山,修建“寻根祠”、“寻根广场”;在汉魏故城修建“南迁纪念馆”、华人大姓祖祠、客家博物馆……让客家人以实物为依托,看到祖先生活过的遗迹,感受祖先留下的气息,对洛阳产生归属感。
为根文化培育专家。着力培育一批专业素养高、在海内外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根文化专家队伍,同时整合现有的河洛文化研究机构,尽快形成一批既有理论价值又具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成果,凝聚两岸情感,推动交流交往。
——搭建开放化的寻根平台。
洛阳拥有厚重的根文化资源,海外的华人华侨在苦苦寻根,如果双方无法形成交集,就谈不上根文化的开发。根文化,需要开放化的平台通达天下,以重拾散落的亲缘,联结经济的纽带,化作发展的动力。
立足于本,打造好洛阳各项节会交流平台。把洛阳举办多年的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关林国际朝圣大典、伏牛山滑雪节、小浪底观瀑节等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吸引“河洛郎”前来寻根旅游,从中发现商机。
放眼于世,争取到世界级的寻根交流平台。“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国道教朝圣大典”、“洛阳佛教文化国际研讨会”……决心要大、规格要高、内容要新,使之更具洛阳特色,更贴近“河洛郎”的心灵。
——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根文化要“走出去”,让“河洛郎”了解洛阳的发展现状、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愿景。这不只是简单的媒体宣传,而是需要多个职能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尤其需要现代营销手段的介入。
现代运作团队。从侨台、招商等部门抽调热爱根亲文化、招商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同志,成立专门的“根亲文化联谊发展办公室”,统一运作营销;同时,邀请国内一流的策划公司进行整体策划和包装。
现代传播平台。建设全球最大的客家文化网站,登临“传播制高点”、抢占“最强麦克风”,不断扩大洛阳在客家人中的知名度、美誉度。
现代文化产品。以河洛文化为内核,制作现代影视作品、动漫作品、音乐作品、舞蹈作品,推广到客家人大量定居的台湾、广东、福建等省份和东南亚各国,唤醒客家人的寻根情结。
——提供亲情化的招商服务。
以亲情迎客,以服务招商。
服务重“广”。充分发挥侨办、侨联的职能优势,广交港澳和海外朋友,引进侨资、侨智;建立洛阳籍知名华人华侨档案,增强联系和交流;每年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可邀请一些华侨回家乡考察,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出力。
服务重“情”。加强对寻根活动的组织服务,为来洛寻根的游子提供交通、住宿、餐饮、祭祀等方面的便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乡情的可贵,激发回报故土的热情。
服务重“实”。与外商投资企业有关的职能部门,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主动为企业提供投资政策跟踪咨询服务,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主动为企业联络其他涉外部门,实实在在地帮助项目落地和实施。
——打造个性化的创业基地。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激发了台湾商界投资河南的热情。作为河南的副中心城市,洛阳更是吸引台商投资的理想之地。
与独特的文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发展环境相比,洛阳的短板在于“目前还没有类似东莞‘台湾高科技产业园’这样针对台资进行个性化发展、针对性服务的创业基地”。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已经开始精心运筹。
2012年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我市将举办“洛阳台湾周”活动。
届时,将举办两岸记者看洛阳联合采访、客家人出发地寻根、洛阳市情说明会暨投资贸易洽谈、洛台两地光电产业发展论坛、洛台两地校长论坛暨洛台教育合作签约仪式、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等活动,引进台湾工研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台湾新竹科技园来洛阳进行合作洽谈,组织洛阳相关科技园赴台进行交流洽谈……
培根联亲,共谋发展。美好前景,值得期待!
洛阳十答 双核驱动 双雄共舞
|
郑少洛高速公路洛阳段。记者 梅占国 摄
|
郑州、洛阳是中原城市群的“双子星座”,郑洛只有联起手来,唱响“双城记”,实现“双核”驱动、“双雄”共舞,才能在国内城市群竞争中擦亮中原板块,提振河南的雄心和光荣
《十问洛阳》“十问:郑洛争霸还是共同打天下?”最后一问,表面看,问的是郑州、洛阳如何处理“兄弟”关系,问的是郑州、洛阳发展的路径选择;实质上,问的是郑州、洛阳的眼光和胸怀——作为河南城市“双雄”,郑州、洛阳如何怀揣责任、秉承担当,领跑中原城市群发展、带动中原经济区腾飞?
在河南,在中原,在中国,郑州、洛阳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坐拥中国铁路的“双十字”,经济总量全省第一,是河南发展的重心所在,是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龙头”;洛阳,一座拥有5000年文明史、4000年城市史、1500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是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
纵观国内各大城市群,无一不是抱团发展,集群发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内,各城市“星光璀璨”,光彩夺目;川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内,各城市破壁垒、拆藩篱,携手前行。
透过历史的积淀,掂量现实的重担,着眼未来的发展,我们越发清醒:联则和,和则兴,兴则强。兄弟联手“共同打天下”,是郑州、洛阳“哥俩儿”最务实、最理性、最共赢的选择。
——郑洛联手,唱响“双城记”,实现“双核”驱动。
作为河南省的中心和副中心城市,郑州、洛阳“双剑合璧”水到渠成。二者都是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航空综合交通优势明显,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郑西高铁将两市的通勤时间缩短为半小时,新郑机场-登封-洛阳的城际轻轨将为两市提供另一条便捷通道。
郑洛各具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两市联手,就能形成中原经济区互动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作为全省发展水平最高、基础最好、活力最强的城市“双雄”,郑洛唱响“双城记”,实施“双核”驱动,才能共同舞起中原城市群这条“巨龙”,产生“1+1>2”的效果,增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力、创造力、影响力。
——郑洛联手,实现产业互补、同生共长。
产业是家底,产业是命脉;产业是合作的基础,产业是共赢的载体。
郑州在食品制造、汽车生产、纺织、高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产业优势,洛阳已形成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有色金属加工、石化及后加工、硅光电等优势产业。郑州的产业主要在产业链的中下游,洛阳的产业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郑洛产业互补性强,关联度高,合作潜力无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郑洛合作,就能相互拉长产业,相互壮大产业。
郑州坐拥高校集中的优势,洛阳掌握科研院所多的优势,两市合作,就能变科技优势为产业优势,推进产学研军融合发展,为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特别是面对第四次产业转移大潮,郑州、洛阳同为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地,只有集聚各自优势,强强联手,抱团出击,才能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形成更加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郑洛联手,先行一步,当示范做表率。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先行试验区。既然是试验区,谁先行谁先试?谁率先为兄弟城市闯出一条路子?
就区域而言,若选支撑点,必定是郑州、洛阳这两个节点。郑洛联手,共同打造全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先行试验区,是对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响应、策应、呼应,是作为河南“双雄”的使命所在,义无反顾。
当示范,做表率,郑州、洛阳有着共同的选择,共同的担当——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负重争先,探索出好方法,走出好路子。
先行先试,舞台早已搭建,这就是新区。郑东新区与洛阳新区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两个城市新区,规划面积分别为1840平方公里和480平方公里。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过程中,两个新区承担的重要使命——当好“三化”协调发展试验田,有如此宽广的舞台,自然能唱出一台好戏、大戏。
面对共同的历史使命,郑洛只有构筑“双引擎”,“共同打天下”,才能撬动中原城市群。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十问洛阳”,问得诚恳,振聋发聩;“洛阳十答”,答得执着,渴望完美。
答而重做,做而唯实,实而求效。我们力图答出洛阳的现在,我们更试图答出洛阳的未来。
激情,在攻坚中点燃;荣光,在汗水中绽放。只要一切立足于实,一切立足于做,一切立足于效,实干争先,负重奋进,正行进在中华文明原点复兴之路上的洛阳,必定会虎步龙骧,必定能再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