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六百年沧桑香火曾鼎盛 近百年成学堂人才辈出
“先看病、后交钱”模式 能否“复制”?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8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大觉寺——
六百年沧桑香火曾鼎盛 近百年成学堂人才辈出
  简介 在伊川县高山镇谷元村剧院隔壁有一处古刹,坐北面南,长300米,宽120余米,占地50余亩,目前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它就是大觉寺。

  该寺始建于元朝惠宗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至公元1340年),已历逾600年沧桑,曾多次重修。据残碑记载,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大觉寺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大觉寺包括东西跨院,有房舍200余间,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寺内及寺外有古柏数百株,寺地六七百亩,僧侣多达300余名。从碑刻上看,仅圆平、圆钦、圆仲等圆字辈僧人就有80多名。

  如今的大觉寺大部分建筑为清代遗留,其中轴建筑依次为山门、伽蓝殿、三圣殿、大雄宝殿。从整个建筑布局看,大觉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呈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大觉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呈现我国古代建筑传统风格

  山门为大觉寺的大门,五级石阶之上,一对石狮与门礅连为一体,石狮栩栩如生,左右对峙,门槛为浮雕石刻而成。进入山门,甬道两边有古柏两株,不远处便是伽蓝殿。该殿面阔三间,是一座清代歇山式(注①)建筑,为乾隆年间重修。

  位于伽蓝殿后面的三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重檐飞翘,雄伟庄严。研究大觉寺近10年的谷元村村民王红星说,殿内原供有泥塑神像一组,墙上绘有壁画。该殿殿前原有大觉寺洛川性公塔残碑。王红星告诉我们,洛川性公塔俗称老和尚塔,建于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是明末大觉寺方丈洛川大和尚的寝葬灵塔,毁于20世纪60年代。

  过了三圣殿,沿砖石甬道前行,拾级而上,就来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大觉寺最高大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梁起三架,重檐飞角,斗拱雀替(注②),绿瓦倒扣,结构严谨。檐内外下边有佛教图画多幅。这里原供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等泥塑圣像。

  王红星说,民国十七年,冯玉祥在河南号召“打偶像”,打到大雄宝殿时发现释迦牟尼塑像内有木桩一根,上写“至元戊寅仲春”等字样,由此证明该殿与塑像均建于元惠宗至元年间。“乾隆四十年的重修碑记记载‘崔陲旧有古刹,名曰大觉,历观残碣,创于至元年间’,也印证了这一点。”王红星说。

  殿外月台两边及甬道左右,旧有碑刻30多座,记载各朝代重修该寺的经过、集资捐款及寺院兴衰等情况,可惜碑刻目前大多已被毁掉。

  “寺内原有一座水落堂,是中轴建筑上的最后一座建筑,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比大雄宝殿略低,为五间硬山(注③)出檐殿堂。殿内原供有孔子像,因此也称为孔子殿。”王红星说,20世纪50年代,水落堂被毁,至今没有重建。水落堂与大雄宝殿之间原有一大块空地,是文人拜孔及寺内僧人活动的场所。

  当了近百年“学堂”

  大觉寺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开始为当地办学所用。

  民国时,大觉寺被改成大觉寺高小学校(含初小)。学校分六个班级,即初小一年级到高小六年级,一年级只有一个班,全校只有10多名教员。学校规模虽小却是当时伊川县西部的新文化圣地,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洋学堂”。西起县城府店,西南至白杨村(民国时系伊川县辖)几十里范围内除了大觉寺,再没有第二个学校。

  王红星说,大觉寺高小是民国时期伊川西部地道的“人才库”,很多人在这里接受了新思想、新知识的启蒙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大觉寺高小学校改名为大觉寺完小,仍然是当地百姓子弟求学读书的地方。1984年,谷元村全体干群集资3万余元,对寺内房舍进行了较大的整修。大觉寺完小一直沿用至1997年。

  (申利超 蒋颖颖 赵怡)

  名词解释

  注① 歇山式: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由前后两个大坡檐,两侧两个小坡檐及两个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面组成。

  注② 雀替: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 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缩小梁枋间的跨距。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注③ 硬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