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被改造的皂角树村旧村。 |
|
核心提示
皂角树村距离郑西高铁龙门站不远,南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东邻葬有三国名将关羽首级的关林,可谓占尽了地脉。同时,该村紧邻关林市场,更让它占尽市场先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下,这个古村经历了破茧成蝶的美丽嬗变。
皂角树村旧村东接关林,西邻龙门大道,南邻翠云东路,北面就是关林市场,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全村现有居民4800多人,村年集体收入2700多万元,村固定资产7亿元,人均年收入万余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雨惊武皇“找驾庄” 遍植皂角“皂荚庄”
据考古发现,皂角树村村址附近早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有先民居住。关于该村村名的来历,民间流传有一个传说。
在武周时期,女皇武则天南巡龙门,途径此地时,狂风暴雨突至。暴雨和大风打散了长长的皇家队伍,连銮驾辂车也不知去处。疾风过后,人们在村中找到了走散的圣驾,这个村子从此被人称为“找驾庄”。
后来,“找驾庄”被逐渐念成了“皂荚庄”。皂荚又名皂角,是一种树。传明朝之后,村人在此大量栽种皂角树。多年后逐渐长成的大树遍布村落。
据该村老年协会会长朱富申回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村中仍有大皂角树上百棵。只是随着村庄的不断建设发展,这些古皂角树也渐渐消失了。
捐地捐款建关林 数百年来留美名
皂角树村紧邻关林庙。朱富申说,原先的关林庙只是一个坟冢,前面有一牌楼。明朝万历年间,在修建关林大殿和二殿时,皂角树村民纷纷解囊,鼎力相助,他们有钱出钱,有地捐地,数十户人家共捐出27亩多土地,用于修建庙宇殿堂。
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朱富申带领我们来到了关林。在大殿外墙上镶嵌着一块碑刻,虽历经百年风雨侵蚀,碑刻的字迹仍可清晰辨认,上面明确记录着,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皂角树村民为修建关帝庙,捐地数十亩。此外,碑文上还详细记录着每位捐赠者的姓名、捐地面积和捐银数目,其中一位村民捐地达十五亩。
朱富申说,今天,大殿和二殿已是关林最重要的建筑部分。这一记载,不仅说明皂角树村民曾在修建关帝庙过程中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说明皂角树村这一村名,早在明万历二十四年之前就已形成。这一称谓至少已经使用了400多年。
依托市场谋嬗变 传统杂耍已“申遗”
在改革开放之前,皂角树村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人口仅有600多人的村落。全村八成以上的房屋为草房,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少量村民外出以替人搬运货物为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经济建设的号角,全国的大型农贸市场迅速发展,传统的关林庙会也得以复苏并迅速发展起来,紧邻关林的皂角树村也因此受益。皂角树村将各村民小组的土地和资产整合归村集体统一经营,集体收入以分红形式返回到村民手中。此后,村子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改造,先后建起了钢铁、塑料、五金工具、食品等十大专业市场,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村里投资建成了阅览室,内有藏书4000多册,可供村民免费借阅;投入30万元建成了文化大院,村里业余从事文化相关工作的村民达百余人,村文艺社的演员将该村经典表演杂耍剧目“劳司官骑柳棍”重新整理、汇编、排练,现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改造旧村成共识 统一规划更福民
今天的皂角树村,在洛阳新区行政中心东南隅,建起了漂亮的高层住宅小区龙康小区皂角树组团。小区的建设被称为城中村改造建设的“皂角树模式”。初到洛阳新区的外地游客也许想不到,这花园式的高层居住小区是一个农民安置小区。小区内高层和小高层错落有致,电梯入户,村民站在高层透窗眺望,便能尽览新区美景。眼下,皂角树村民正在忙着装修新房,陆续搬迁。
按照上级的统一规划,皂角树村旧村要进一步拆迁改造。在原村旧址上将建起多层综合商场和商住楼。现代化的综合商场建成后,能够安排万余人就业,商业模式也将更加科学合理。这一旧村改造整体规划因此受到了全体村民的欢迎。
记者 杜武 特约记者 王占国 通讯员 刘正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