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钟奖五强见面会大合影。 | |
历时180多天的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10日晚在深圳落幕。当电吉他绚丽的音效淡出、华丽的镁光灯熄灭后,流行音乐依旧要回到现实。虽然有绚丽的时刻,但中国流行音乐如今更多的是要面对唱片市场萎缩、盗版横行、快餐文化,甚至不乏迎合低级趣味的流行音乐作品裹挟而来的事实。追寻金钟奖的台前幕后,我们期待中国流行音乐真正“金钟”奏鸣的黄金时代再次来临。
1 一个金钟奖,几多烦恼丝
作为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和主评审之一,王晓锋对于把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与“选秀”画上等号多少有些排斥。“首先金钟奖是国家级的奖项,其次我们注重选手的能力、魅力和潜力。这个潜力就是指他们未来与商业市场接轨的能力,但这个只占到三分之一。”他说。
事实上,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作为由政府主导的国家级流行音乐比赛,的确在节目形态、赛制和人才培养上进行了探索,旨在打造“回归音乐本真”的歌唱大赛。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的评委、音乐人科尔沁夫从亲身经历的诸多歌唱比赛出发认为:“中国音乐金钟奖有自己的标准和独立的品格,就是对音乐性的无限坚持,对不良炒作和宣传噱头的排斥,金钟奖希望能够引导歌手回归音乐的本质,寻找歌声中打动人的力量,用音乐来‘讲故事’。”
然而,记者询问几名普通市民:“你知道‘金钟奖’吗?”有的坦陈“不知道”,部分市民则想到了台湾电视金钟奖。没有眼泪、没有噱头,作为与梅花奖、华表奖齐名的国家级艺术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地位多少有些尴尬,对音乐的“坚守”和有益尝试也显得很孤单。
从“快男快女”、“我型我秀”开始,歌唱选秀节目大行其道,对于普通观众和音乐爱好者来说,这为数不少的栏目或许反而成为信息的过载,他们要在五彩斑斓的选秀中努力找寻属于自己娱乐或音乐审美的空间。
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作曲家徐沛东也表示,向来充满朝气、起着先锋作用的流行音乐近年来遭遇到发展瓶颈,选拔乐坛新人的选秀节目越来越多,好的作品和优秀人才的涌现速度却有所放慢。
2 音乐界面临“赤裸裸的市场”
“音乐界面临‘赤裸裸的市场’。”谈到歌唱选秀和流行音乐市场,音乐人小柯认为,歌唱比赛选手在市场面前“无处可藏”。
尽管金钟奖本着对于音乐的尊重和严肃性进行了有益探索,但除了部分选手通过金钟奖大赛能够被选入文工团,或者有机会参与音乐剧、影视剧的演出外,还有一些选手和其他选秀节目的选手一样,像暴露在烈日下的冰棍,在经历短暂的人气积聚后,“速冻速化”,流于平庸。
“最大的问题在于,做流行音乐本身没法挣钱,得通过音乐的周边产品,比如捧红歌手以后进行商演等来盈利,这让这个行业比较急功近利,在挖掘和推广新人上很难有大的投入和付出。”科尔沁夫表示。
除了市场的急功近利,技术变革带来的盈利模式转变和盗版引发的“版权纠纷”也成为当前流行音乐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目前,流行音乐实体唱片销量惨淡,曾经动辄20万、50万,甚至“白金”唱片(百万)的销量在网络下载音乐成为主流后已几乎不复存在。“我们在北京组织过华语词曲作者维权联盟,但这只是振臂高呼,效果寥寥。”小柯在谈到流行音乐版权保护时表示,除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社会中散布的星星点点的侵权行为以及消费者对于音乐文化消费的认知水平也成为流行音乐发展的束缚。
3 流行音乐期待“破茧”
尽管盈利模式有待探索,版权保护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不少音乐界人士仍然认为,在经历“撞墙期”的阵痛之后,流行音乐产业还是会找到出路。
正如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名誉主席谷建芬所言,流行音乐作为文化产品,其本源应当是纯粹的,要“出人才,出作品”,打动人心的歌手和音乐作品才是音乐的本真。
小柯认为,国内受众知识结构、价值观等差异很大,这导致流行音乐的消费者对于音乐文化的认知和消费水平参差不齐,流行乐坛的主导者应当考虑“引领市场”,而不是盲目跟随和模仿。
台湾音乐人小虫表示:“除了呼吁保护版权外,目前还是可以通过商演、戏剧等方式去实现艺人经纪和盈利。”他同时也认为,歌唱选秀节目的指向性要明确。
科尔沁夫也表示,歌手的发掘、培养、包装是个系统工程,大陆唱片公司对于新人的把握能力有所欠缺,“更多地寄托于选秀积累的光环和浮华的影子”。但选秀歌手徒有人气是远远不够的,科尔沁夫以从台湾选秀节目《超级星光大道》出道并立足乐坛的杨宗纬和林宥嘉为例,“他们在比赛过程中已经唱出了打动人心的东西,在选秀之后跳脱选秀歌手的身份,面向更广大的市场”。
徐沛东表示,目前中国没有一所专门的流行音乐培训机构,中国音协正考虑与深圳共建“金钟学院”,把金钟奖比赛中展现潜力的优秀学生招进去,不急功近利,而是加强选手艺术和人文知识的培养,让他们能长期发展。“这是金钟奖延伸出的一个更大的文化项目,希望能为引导流行音乐的方向起到作用。”徐沛东表示。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