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中秋月 故乡情
古诗里的月饼
在日本过中秋
山月不知心里事
桂子秋香溶溶月
奔月的N个版本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9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美食
古诗里的月饼
□刘英杰
  古代诗人多情致,凡事皆可咏叹,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组诗中一窥诗人心里的月饼。

  从祭月供品到中秋相互馈赠的佳肴,月饼的典故和传说很多,或许和一句名诗有关——应将胡饼邀蟾蜍。可惜的是,这诗只有半句,不成篇章,不过咏叹之人可谓大有来头,即唐高祖李渊。和历史上所有爱作诗的皇帝一样,李渊得知唐军大捷,吐蕃献宝,兴致一来便诗情洋溢,可惜兴尽之余却忘了写下句。诗虽有些帝王霸气,却不合平仄,来去无踪,帝王诗词能够传世的,除了亡国的几位,李渊的这半句也全赖胡饼美味。

  饮酒、赏月、发糊涂“欲上琼楼”的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一番“问青天”之后,估计有些饿了,吃了些月饼,感叹之余信手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诗中的“小饼”即月饼,在宋时已较为普及,是全家人品茗邀月的必备良品。苏东坡饮酒品月饼之余,触景伤情,想起了远在他乡不能团圆的亲人,不由得潸然泪下。此诗质朴感人,足见诗人才子本色,可谓历代咏月饼诗词中的经典。

  自宋以后,月饼已不是四时必备之物,而专供中秋,是以“见饼起意”的诗人多了起来。袁景澜,又名袁学澜,苏州人,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其传世手写稿本《吴郡岁华纪丽》十二卷铺展了一幅绚丽迷人的清代苏州一带风俗图,中有一首《咏月饼》:“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袁大才子不仅吃月饼,还将做月饼时,和面、点缀、藏馅儿、蒸煮乃至馈赠亲朋等一系列活动罗列出来,最后还声明“节物无容忽”,煞是认真仔细。

  清人沈兆褆的《吉林纪事诗》也将彼时人们赠月饼吃月饼的风俗留记诗中:“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乐。”这首诗相当爽利自然,没有分毫抑郁之情,想来诗人全家团聚,又有月饼凑趣,不由得食欲大开,诗情澎湃。

  时光流转,风俗既定,肯定会有一些“面子活儿”。同样是清朝诗人的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月饼》诗云:“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人情世故之间,月饼变成了“红白翻毛”的铁疙瘩,不仅“馅少皮干”,而且叮咚作响,经久不坏,这样的月饼,怕不是用来吃的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