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嘉仓内炭化的谷子。 |
| 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 |
| 唐代运河图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
|
开栏语
我市大运河相关遗产点的保护、展示和“申遗”工作正在积极进行。本报今起开设《运河遗迹今何在》栏目,以走访的形式,向您介绍隋唐大运河洛河洛阳段的昔日辉煌、今日遗存,让您了解这份沉甸甸的历史遗产。
核心提示
目前,中国大运河沿线的8个省份、35个城市正在联合备战大运河“申遗”工作。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隋唐大运河洛河洛阳段名列2007年初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争取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已进入倒计时。此次“申遗”对洛阳是机遇也是挑战。
1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两个形态。
隋唐大运河始创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与淮安之间开凿的邗沟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
市考古专家方孝廉说,大运河洛阳段修建前,洛水的走向是由宜阳县进入洛阳市区,经周山、三王陵南、隋唐洛阳城南向东去,其自然河道的位置大概在现在的古城路到开元大道区域。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命宇文恺修通济渠。后考古证明,现洛河河道位置与当时的通济渠基本一致。
这一年,十万民工疏通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大运河的下半段;三年后,又开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大运河上半段;两年后,再次疏通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2000公里的隋运河正式形成。这条南北大动脉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今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7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从而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的水运网。
唐朝起各朝代都继续使用大运河。直到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定都,对大运河取直疏浚,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使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较原来大幅东移,避开了洛阳,全长缩短至1794公里,形成了如今的京杭大运河。
洛阳大运河申遗办公室主任王阁说,隋唐大运河遗址洛河洛阳段指的是市区牡丹桥至偃师顾县、山化段,全长约50公里。
2
大运河造就国际大都市
大运河是隋唐时期的经济命脉,也使洛阳一跃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大运河开通后,洛阳担负着南粮北运的任务,同时也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商道。每天来到洛阳运粮的漕船、运送货物的商船、送乘客的船只,“舳舻相继”,以至于经常堵塞河道,政府不得不专门设置“都水监”进行管理。
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说,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塑造的大唐洛阳全景中,大运河水面帆影重重、船只往返穿梭不是虚构。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十分频繁,很多遣隋使、遣唐使经大运河到达洛阳;从西域运来的玉器、马匹、玻璃制品等,从洛阳源源不断地流向东南腹地、东北边塞,甚至远达日本、高丽、南洋;从东方运来的大米、布帛、瓷器和珍珠等,又从洛阳贩往西域。洛阳因此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商品集散地。
方孝廉说,从隋朝起,洛阳就形成了三大市场:丰都市、通远市和大通市。其中规模最大的丰都市有4个里坊,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集中了120个行业、3000多家商铺;通远市则主要经营土杂产品、瓷器等;规模最小的大通市,也有来自罗马、波斯、突厥的商人。
随着大运河改道,部分河道由于年久淤塞,逐渐废弃。但作为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大运河洛河洛阳段的航运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3
大运河遗迹依稀可考
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境内发现了大量与隋唐大运河有关的历史遗存,构成了大运河遗产的重要内容。
运河水工遗存。洛河洛阳市区至偃师段是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关码头是重要的水工设施遗存,当年是隋唐洛阳城中一处重要的粮食中转枢纽码头,后来作为洛河水运码头一直沿用至清代。
运河附属遗存。附属遗存分为仓库遗存和桥梁遗存。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在隋唐时期,洛阳城内的粮仓有含嘉仓、常平仓、子罗仓等,城外有回洛仓、兴洛仓、洛口仓等。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隋唐洛阳城东城之北发现了含嘉仓遗址。2004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今瀍河东岸的马坡村西南,发现了隋代的回洛仓遗址。其中,含嘉仓是隋唐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使用的最大的官仓。它始建于隋,历经隋、唐、北宋。回洛仓始建于隋,毁于隋末农民战争,也是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
天津桥是隋唐大运河洛河洛阳段的重要附属遗存,位于隋唐洛阳城皇城以南、应天门至定鼎门的连线上,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格局的重要地标。天津桥前后延续600余年,遗址位于今洛阳桥西约400米的河床内。
运河相关遗产遗存。主要为城镇遗存,包括隋唐洛阳城遗址中的定鼎门、应天门、明堂及圆形建筑遗址。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大运河洛河洛阳段的城市枢纽,始筑于隋大业元年,包括由皇城、宫城、东城和含嘉仓等诸城组成的洛北宫、皇城区,由洛南、洛北里坊区组成的郭成区以及由漕运水系和城市水利遗址组成的水运水利网络等。定鼎门、天津桥、应天门等遗址共同构成了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中轴线。
4
积极备战大运河“申遗”
2004年7月,在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将在对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和工作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后,正式启动申报工作。
2006年5月,2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全面考察后认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应为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
2007年6月,大运河保护及审议工作协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将“京杭大运河申遗”更名为“中国大运河申遗”。
2008年至2009年,河南省、洛阳市不断对隋唐大运河遗产进行现场调研、资料收集,组织专家系统评估,并对大运河遗产清单和保护规划进行调整、补充和修改完善,最终完成了《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总体规划》。
保护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30年。保护规划范围包括洛河洛阳段、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天津桥遗址、洛阳南关码头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等遗产内容,规划范围面积共计约95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我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分为近期和中远期。其中,近期为2011年至2014年,在此期间将实施的项目有:天津桥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含嘉仓遗址160号仓窖保护展示项目、回洛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一期)、回洛仓遗址考古勘探项目、洛阳南关码头遗址考古勘探项目等。
中远期为2015年至2030年,将实施的项目有:洛河洛阳段展示项目、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建设项目、含嘉仓遗址考古复探项目、含嘉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回洛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二期)和洛阳南关码头遗址保护展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