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辛亥革命时期的洛阳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10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别报道之追忆篇
辛亥革命时期的洛阳
□ 本报记者 石蕴璞
  清末洛阳街景。 记者 陈占举 翻拍
  编者按

  100年前的今天,武昌起义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本报今起推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别报道,分为追忆篇、寻访篇。追忆篇将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还原当时洛阳的经济、革命力量、革命形势等状况;寻访篇则通过寻访洛阳的辛亥革命遗迹,为您讲述革命者的故事。敬请关注。

  1 辛亥革命前的洛阳经济

  公元1911年1月30日至1912年2月17日,是农历辛亥年。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这一年份永载中华民族历史。

  辛亥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革命前夕,垂暮的清朝已是惨淡经营。但作为当时河南举足轻重的城市,洛阳的近现代工商业迅速发展。洋布、洋油等西方工业品也进入洛阳。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采用机械裁缝设备生产服装的洛阳裕大裁缝店建立,拥有6台缝纫机、10多名工人,这是洛阳最早的近代服装生产企业。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老城鼎新街人史振元在顺城西街开办鸿文石印馆,利用石印设备印刷书籍,成为洛阳较早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印刷企业。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为了承担汴洛、洛潼铁路的车辆修理业务,洛阳机车修理厂建立,占地3万多平方米,工人约300名。

  现代通讯交通设施陆续出现:1891年,洛阳开办邮政局;1900年,洛阳开通汴洛电话线;1901年,洛阳开设电报局;1905年,汴洛铁路动工修建;1908年,洛阳出现第一辆自行车。

  当时,洛阳百姓多生活困苦。资料显示,1910年末,生活必需品的大概价格为:每斤盐31文,约合人民币6元钱;每斤猪肉将近0.2两银子,约合人民币20元钱;每石白面(一石约60斤)白银3.8两,每斤合人民币10多元。如此价位,普通老百姓吃白面要掺粗粮,很多人过年也吃不起白面、肉。

  不过,洛阳对教育却非常重视。《洛阳市志》记载,当时,中学堂职员平均月俸为白银5.92两,约合人民币1100元;教师平均月俸为白银15.4两,约合人民币3000元。但普通百姓收入与教师和公职人员的工资相差数十倍。

  2 最后一个官定农历“新年”

  1911年1月30日是农历辛亥年的正月初一,这是最后一个官定农历“新年”,也是清政府统治下的最后一个“新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开始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也泛称“新年”,农历正月初一从此称为“春节”。

  当时洛阳百姓并没有意识到清政府大限将至,虽然生活贫困,他们仍带着对来年生活的憧憬,从腊八便开始张罗,准备过年。

  当时洛阳百姓置办的年货与现在有所不同。当时,洛阳人过年要准备海菜干果、香烛鞭炮、日杂百货,还要请回“天爷”和“灶君”的画像或是泥塑像供奉。城中此时热闹非凡,一派节日气氛,大街两旁都是摊点,行人拥挤不堪。

  1911年的农历辛亥“新年”前,洛阳城内只有一家浴池,是位于正华门一家郑姓民居内开设的天福澡堂,每人每次得花费约合人民币20多元,在当时能买1斤猪肉,这绝非普通百姓享受得起。

  “破五”之前不动星火,饭馆、商店统统休息,客栈也不怎么待客,而老城戏楼上乐鼓不断,吕祖庵内外也是焰火兴盛。于是,这几天人们不做饭、不上班、不购物,只在城内闲逛,走亲访友、观庙会、听大戏,彻底放松。

  农历初六“小开市”,正月十二或十三“大开市”。黎明前,鞭炮齐鸣,灯烛辉煌,锣鼓喧天。一夜之间,洛阳十字街口和南、北大街的马路上,地上能积一寸多厚的鞭炮纸。像往年年后一样,市场恢复平日的热闹。

  1911年过罢农历“新年”,洛潼铁路公司在洛阳创办的铁路小学堂开张了,这也成为洛阳企业办学的肇始。

  多数老百姓想不到,送走了最后一个农历“新年”,8个多月后的农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爆发,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使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摇摇欲坠。

  而在此之前,一股暗流也在洛阳汩汩涌动,等待时机喷涌而出。

  3 洛阳的革命力量

  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大厦将倾。洛阳也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孕育着革命的火种。

  1908年,同盟会员——偃师人杨源懋、新蔡人刘粹轩来到洛阳建立了河南府中学堂(即后来的省立第八中学、洛阳中学),以办教育为掩护,策划革命,成为洛阳地区第一个秘密的革命活动据点。

  与此同时,洛阳高等小学堂(即现在的敬事街小学)校长、伊阳(今汝阳)人邢论渔,也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学生中积极传播革命思想,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使该校成为洛阳地区另一个秘密的革命活动据点。

  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很多是清朝的秀才,是当时洛阳知识分子中接受新知识较多的群体,因此很容易接受革命思想,而且经过革命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被吸收为同盟会员,成为豫西一带革命的核心力量。

  此外,民间反清力量也开始逐渐兴起。

  史料记载,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开始,洛阳地区大旱18个月。面对这场300年罕见的大旱灾,清政府仍不断增加田赋。负担过重、濒临绝境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纷纷交上犁耙绳索,以示不再种地耕田。

  在杨源懋、刘粹轩的影响下,洛阳东关下阳人南大定领导走投无路的群众成立了“在园”组织,把推翻清朝反动统治作为奋斗目标。“在园”在城乡各地发展迅速,渗透性很强,各地会徒均在千人以上,声势浩大。杨源懋挑选了一些学生骨干深入各地“在园”开展工作,使“在园”由一个自发的民间组织成为革命武装。四郊农民受革命思想影响,纷纷自发成立了一些反清组织,如“大刀会”、“小刀会”等。

  1911年上半年,杨源懋等人到南方拜见了孙中山。孙中山对他们极为器重,指定他们为洛阳地区同盟会负责人,同时担任河南武装起义负责人。从此,洛阳的工作直接在孙中山指导下开展起来。

  当时,同盟会河南支部还有新安人张钫、巩县人刘镇华等骨干成员。孟津举人郭芳五、王北方,嵩县秀才石又謇、蒋我山,伊阳秀才张子芳等人,也都被发动和吸收加入。很快,孟津、嵩县都建立了革命基地,各基地间遥相呼应。邢论渔也回到伊阳,协同张子芳、穆逢年等创办下堡小学堂,加强对“在园”的组织管理,密谋响应孙中山的起义。原洛阳高等小学堂教员段松涛则赴鲁山、临汝、宝丰等地,与当地负责人取得联系,以图大计。

  4 洛阳起义与豫西战争

  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河南的革命者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最初,河南同盟会商议在当时的省会开封举行武装起义。后由于清军戒备森严,革命者又决定把中原革命中心转移到洛阳,并定于农历十月十三日夜在洛阳起义。人马选定两支:一支是王天纵的绿林队伍,有几千人,均为刀客出身,不计生死,作战勇敢;另一支便是南大定领导的“在园”,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分别负责策动陆军巡防营举事,发动教职员工和进步学生,联络各会、社、党派和组织动员绿林和豫西刀客攻打洛阳。

  设定的作战计划是:王天纵先率绿林军从嵩县打来,南大定的“在园”在关林、城内两处接应,里外夹攻夺取洛阳后,进而攻占郑州,切断京汉铁路运输,配合武昌革命军,夹击南下清兵。

  辛亥年农历十月初二,王天纵亲率绿林武装千余人下山集结,拉开了洛阳起义的序幕。当日,他们攻占嵩县田湖镇,迫使清守军一个巡防营投诚;初三又攻克白沙、彭婆,兵指龙门。10天后,王天纵率众越过龙门,快速接近关林。成功在望,士气大振,革命者期望一举拿下洛阳。然而,因为有人告密,城内安排接应起义军的“在园”骨干全被官府掌握,并且清官兵提前布防,最终南大定英勇就义,洛阳起义失败。

  此时,王天纵接到同盟会河南指挥部的指令:部队向陕西开拔。原来,张钫此前去陕西时,曾与杨源懋等约定“闻风响应”。如今,张钫已经是陕西新军起义的策动者,正率领东征军兵指潼关,往河南进军。

  王天纵领军向西,走到宜阳县,赵长荣的绿林武装汇入义军;走到洛宁县,丁同升、全包山率2000多绿林军会入义军。这样边走边扩编,到了灵宝地界,义军已增至1万多人。十月下旬,他们到达潼关,与张钫的秦军会合组成秦陇豫复汉军,由于要东征,统称东征军。

  东征军一路猛打猛冲,连克潼关、灵宝、渑池。此时豫西战事,清军完全被动,无法抵挡。清廷为之震动,急令洛阳守军周符麟部、北京骑兵一部、北洋军第二镇王占元部前来增援。三路人马合起来,兵力数倍于东征军。张钫、王天纵见敌众我寡,被迫调整了战术:退保潼关,侧击洛宁,威胁清军后方。由于北线暂时不能进军,王天纵遂带领数十骑星夜下南阳,人马得到扩充后,王天纵率部一路攻打荆紫关、内乡、镇平,连战连捷,打得清兵丢盔卸甲,把豫西战事扩大为豫西南战事,狠狠打击了清兵气焰。

  1912年初,王天纵部又联合“在园”再度起事,攻克孟津,兵临洛阳,被数倍于革命军的清兵击败。清兵血洗孟津,数百名革命党人死难。

  1912年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五,清政府没有熬过波谲云诡的辛亥年,南北和议,清帝被迫退位。

  伴着小年的欢庆气氛,古都洛阳也走向共和。

  (明日本报将刊发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别报道之寻访篇,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