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中总有属于历史的东西,抓住了,就会载入史册。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给金秋的河洛平添了灿烂的亮色,为洛阳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吹响了嘹亮的冲锋号。
(二)千年帝都,正镌刻新的年轮。
《指导意见》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必须让工业成为引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助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字字千钧,“转型”板上钉钉。
(三)转型,是历史的必然,是现实的选择,是唯一的路径。
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方式都在加速转变,世界各国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争相布局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各个城市竞相经济转型,东北老工业基地“凤凰涅槃”,天津、唐山“绝地重生”,制造业大省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风起云涌”。
(四)千里中原春潮生,大河奔涌势正雄。
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一定与这座城市的独特优势息息相关。
工业兴,洛阳兴;工业活,洛阳旺。
工业是洛阳分量最重的“名片”:铿锵,激昂——工业经济的发展在这里奏响最强的乐章;浓墨,重彩——工业基地的建设在这里绘出最美的图景。
“一五”时期的七项重点工程,奠定了洛阳装备制造业基地城市的主体框架;60余年的艰苦创业,洛阳已成为中国著名的机械装备制造中心。
洛阳提供的动力液体燃料和中水介质轴承,助“天宫一号”飞上太空,中国从此迈向空间站时代;洛阳制造的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油压机,成功锻造438吨特大型钢锭,把我国的锻造能力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一条条引人注目的消息,都在诠释着洛阳工业的“硬实力”、老工业基地的“底气足”。
(五)有实力,更有压力;有底气,更有忧患。
立足当前看洛阳,我们并不轻松。改革开放以来,洛阳不仅被沿海一些“后起之秀”赶超,与中部一些城市的差距也越拉越大;一度跻身全国五大工业城市的洛阳,至今没有一家企业跨入“河南销售收入超千亿俱乐部”;我们的工业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不足30%,洛阳名牌在国际市场上更是屈指可数。
一个又一个“难堪”,拷问着我们,警醒着我们,催促着我们。
(六)重振洛阳工业雄风,是发展之需,是福民之需,是强市之需。
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洛阳经济转型的机遇千载难逢;“当好一个示范,打造两个品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担当分外沉重。
市十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提出:经济转型,是实现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重振雄风的必然选择,更是洛阳华丽转身、凤凰涅槃的必由之路!
(七)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洛阳具有很多外地城市无法企及的“工之势”,其势能就如“高高吊在空中的重物”,一旦落下,就会形成巨大的动能。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种能量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强力迸发,构筑起支撑中原崛起的“钢筋铁骨”。
转型,开辟广阔天地;改制,激活内生动力;提升,占据竞争高地。
唯有转型,才能变重压为重责,化包袱为财富;唯有转型,才能化优势为强势,促强势为胜势,杀出一条血路,完成浴火重生。
(八)呼应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转型”在洛阳显得如此迫切。不“转”不行,“转”慢也不行,“转”的质量不高更不行。
着力转型,让战略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瞄准全球一流标准,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石油化工业、硅光电产业和能源电力产业,强力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及石油化工基地、硅光电产业基地、能源电力基地。
着力转型,让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构建“中国锂电池之都”,使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电动车、新型混合动力车成为“洛阳创造”的新代言;积极开发新能源,用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使洛阳的水更清、天更蓝;建设“中部声谷”,培育生物医药链条,在全国叫响“节能装备、洛阳制造”。
(九)机制转换,绝不能再“犹抱琵琶半遮面”。
机制制约,我们教训深刻。政企不分,束手束脚;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理不严,效率低下。改革改制,宜股则股、宜民则民、宜上市则上市、宜退二进三就退二进三、宜引进战略合作者就引进战略合作者,让企业真正到市场的大江大海击水扬波、冲浪弄潮。
(十)怀瑾握瑜,只有擦拭干净才能光彩夺目;立足优势,只有先试先行才能大展宏图。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机遇面前,让我们加快转型步伐,激发潜在优势,有效聚合优势,积极创造优势,使优势变强势,强势变胜势,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