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1版:首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搬出大山富路宽
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
办好农运会,我们信心足
产业创新中心呼之欲出
强化薄弱环节 突出工作重点
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伊川油气探井试气顺利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10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5年助近7万贫困农民搬出深山,我市搬迁扶贫工作 创“洛阳模式”,叫响全国——
搬出大山富路宽
本报记者 郭立翔 通讯员 汪旭霞
  位于汝阳县付店镇西泰山风景区的搬迁扶贫新村——牌路村。(资料图片)
  “点油灯,推石磨,手拉肩扛上山坡”——这曾是居住在我市深山区农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自我市开展搬迁扶贫工作以来,他们中很多人的命运被改变了。

  “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建搬迁扶贫村203个,帮助1.67万多户6.98万多名深山独居、散居群众搬进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安置小区,使他们的生产环境、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2008年10月,全国移民扶贫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洛阳的搬迁扶贫做法被誉为“洛阳模式”向全国推广。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之后,移民扶贫(即我市的“搬迁扶贫”)列入国务院扶贫办的重点工作。

  今天是第十九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我市搬迁扶贫工作也进入了新的时期。

  “搬了十公里,生活方式进步了几十年”

  我市有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些县基础设施薄弱,有近千个村民组的村民独居或散居在深山野岭,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使这些农民世代困顿。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市在试点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在全市9个县(市)实施大规模的搬迁扶贫工程。

  嵩县黄庄乡红崖村村民的整体搬迁,拉开了我市搬迁扶贫的序幕。

  “山高坡度大,地在墙上挂。一年两不收,要啥没有啥。”这首民谣反映了昔日红崖村的生存环境。

  红崖村有150多户人家,村里两沟夹一山,峡谷之中多悬崖峭壁,群众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村里姑娘纷纷往山外嫁,小伙子娶不上媳妇,有的到山外给人家当上门女婿。

  2006年年底,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搬出了大山,被全部安置在山下交通便利的移民新村。村里高标准建成了各式新居及敬老院,水、电、路、沼气等配套齐全,还建有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休闲广场等。如今,红崖村搬下山的150多户村民,有的劳务输出,有的搞起养殖、经商。

  栾川县叫河乡瓦石岩村搬迁扶贫安置点位于乡政府附近,深山独居户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出山”愿望,过上了像城里人的生活。

  由于位置太偏远,条件太差,过去的瓦石岩村有不少光棍。村民李海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过去,他守着患病的双亲住在阴暗老旧的土坯房里,家里经济条件极差,已到适婚年龄的他怎么也讨不上媳妇。搬迁到新建的扶贫安置小区后,一家人住上了整洁的楼房,老人也得到了医疗救治。李海洋自学了电脑,到市区打工,月收入达3000元,还娶上了媳妇。

  从2006年到2010年,我市共投入各类政策性资金3.38亿元,新建搬迁扶贫村203个,彻底改写了这些深山群众子子孙孙的人生轨迹。黄庄乡枣元村搬迁农户这样感慨:“从山上搬到山下只十公里,生活方式却进步了几十年。”

  (下转04版)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