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夜宿香山,姣月当空,临壑赏幽,诗兴大发。 (资料图片) |
|
李白久居嵩山修仙学道,但也不断下山进城,在洛阳居留。他在嵩山想超凡脱俗,但一到洛阳就成红尘之人,有血有肉。他时或思念亲友,触景生情,忧叹不已;时或横批时事,渴望报国建功;时或结交贤达,以求举荐;时或饮酒作乐,不醉不归,吟诗作赋,以神雅怀。
洛阳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之胜,香山首焉。龙门两山对峙,伊水北流,山壁间大大小小的石刻佛尊无数,多为北魏及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所凿。香山寺位居龙门东山,原为北魏所建,武周时,武三思奉旨重修,飞檐斗拱,巍峨壮观。
李白把香山寺作为暂住地,白天交友集会,夜宿香山,姣月当空,临壑赏幽,诗兴大发。《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道:“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兴在趣方逸,欢娱情未终。凤驾忆王子,虎溪怀远公。桂枝坐萧瑟,棣花不复同。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这首诗以急、空、迥、通、皓、清、横、耿等字来绘出一幅秋夜宇宙图,引出自己所怀所思的对象:古仙人王子晋、虎溪的高僧慧远及诗题中的幼成、令问。诗中说,他远别的原因是攀“桂枝”(长时修道)而“坐萧瑟”(自认为道未成),最后说,离愁如伊水。
《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一文也寄托了李白这种深深的情感。他写道:“想洛桥春色,先到淮城,见千条之杨柳,折一枝以相赠,则花萼情在,吾无恨焉。”
上述提到的幼成、令问何许人也?洛阳贤达李幼成、李令问是也。因他们都姓李,李白以“从弟”称之。二人都甚有地位,如李令问,为皇亲国戚,任秘书监,权势很大。
李白与李幼成、李令问相识,友情益深,曾同游金谷园、饮宴桃花园,三人飞羽流觞,咏歌赋诗。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真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诗人兴会更无前。
李白结识贤达,还有点求仕的意思。他的报国之心从未泯灭,在《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中道:“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欲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在这里,李白愿师从古代名相傅说和李斯“匡社稷”。
《梁甫吟》向为古人身处艰难之境悲不遇之作,李白在《梁甫吟》中再次表达了为皇上起用的强烈愿望:“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天津,古为银河之意。隋唐洛阳城规模宏大,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故在洛水上架桥,称天津桥。天津桥为北通宫城、南通龙门的要道,每天天未亮,晓月尚挂空中,桥上便车水马龙,故有“天津晓月”之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李白经常在天津桥逗留,以天津桥为背景作诗。《洛阳陌》道:“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是说洛阳富家子弟游手好闲、养尊处优的生活。《古风·天津三月时》道:“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复旧人,年年桥上游。鸡鸣海色动,谒帝罗公侯。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入门上高堂,列鼎错珍羞。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何如鸱夷子,散发弄扁舟?”是说王公贵族飞扬跋扈、享宴歌舞极度行乐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