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福民强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一个西南小镇的巨变
心系群众 真情福民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11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一个西南小镇的巨变
——四川省营山县城南镇党委工作方法的调研报告
  编者按

  文建明,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生命和事业的两个奇迹:2005年他患了肝癌,动了20多次手术,接受采访时他刚出院几天,头发乌黑、神采奕奕;30年农村工作经验,他探索出了一套促进农村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工作方法,一个面对面、心连心的工作法,把真正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的路子走活了……《人民日报》近日刊发长篇报道,指出“这不是一个人的道路,而是新时期乡镇党委的一条出路”。本报今日转发此文,敬请留意。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过去、现在是天壤之别。

  2003年春天,文建明走马上任。虽说城南镇是城郊镇,外号却叫“城烂镇”。听说来了新书记,30多拨讨债的人冲进了镇政府。如今,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年翻三番,镇村债务全部归零,村民送给镇党委8面锦旗。

  乡亲还是那些乡亲,是什么改变了他们?

  “文建明工作法”,也称“乡镇党委三二工作法”,改变了城南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更彻底改变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 “三制”:分类式推进工作

  乡镇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过去一些乡镇干部忙于应付,顾此失彼。文建明推行了“三制”,工作有重点、有分类,推诿扯皮少了,效率自然就高了。

  2009年9月,甲流来势汹汹,营山县卫生局局长杨茂康一筹莫展:县上的传染病区由于土地纠纷无法隔离,即便隔离又没有施工队愿意接那儿的活儿。传染病区位于城南镇,杨茂康找到了文建明。

  甲流应急工作组迅速成立。第一天,文建明和工作组人员走访了11户人家,刁难的,说理;困难的,补助。土地纠纷很快得到解决。第二天,150人的应急队伍进驻施工。3天后,传染病区的围墙拔地而起。

  一堵围墙,见证了城南镇“三制”的效率:对业务工作实行“常抓制”,建立岗位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确保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对中心工作实行“分组制”,组建由分管镇领导牵头负责的工作小组,建立领导责任制,分组联村包片,确保中心工作专人抓、重点抓;对应急工作实行“集中制”,建立应急工作预警制、全民动员制,集中力量攻坚。

  ■ “三定”:绩效式管理干部

  刚到城南镇,第一次开干部大会,文建明就吃了一惊:70个镇干部、192个村组干部。

  “有利的事抢着干、没利的事绕着走,做事凭感情、上班看心态。”村民办事找不到人。村镇的弊端人人知,谁都没个长久之计。

  必须制度管人!经过仔细调研,文建明拟定了“三定”:

  定岗:打破行政、事业界限,整合人员资源,将乡镇机构重新布局,组建两办四中心,即党政综合办、督查考核办,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财务结算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政策法规服务中心。

  定员:年初,对书记、镇长以外的所有干部,严格程序公开竞岗。上岗人员一岗多责、统一调配、动人不动编。落岗事业人员保留编制,发放基本工资和生活津补贴,鼓励到村社任职或自主创业,可参加第二年新一轮竞岗。

  定酬:上岗人员的报酬是“工资+生活津补贴+工作绩效补贴”。其中,业务工作实行定补制,按出勤情况计发;中心工作实行积分制,按完成进度和实际效果积分;应急工作实行奖励制,根据任务轻重、完成情况给予奖励。

  “全体起立、重新上岗”的方案一公布,全镇上下炸了锅。在质疑声、埋怨声中,21个镇干部、34个村组干部层层选拔、脱颖而出。

  改革出活力。仅仅两周,机构消了“肿”,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工作运转井然有序,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 “三教育”:全员式教育引导

  在城南镇,找媳妇、贷款,都要问问是几星文明户。外地人听着纳闷,城南镇的百姓都对“三教育”如数家珍。

  一进镇政府大门,墙上贴的就是“三教育”,细则醒目。

  群众“十好”教育,每月一次形势教育、每季度一次法制教育、每半年一次感恩教育。每年评选一批“十好家庭”、“十好文明店铺”等。对“十好”,公开授牌;对后进,专人帮扶。

  党员党性教育,每月一次党课,每年一次民主评议,表彰一批优秀党员。

  干部爱民教育,每月一次干群恳谈会;每半年一次点评会,领导点评和干部互评相结合;每年一次群众评议,干部双向述评,接受满意度测评,评选表彰一批爱民干部。

  有的干部爱赌,文建明想出了“土法子”——自制“戒赌牌”,印上自编的《戒赌歌谣》,要求爱赌的干部像小学生那样整天高声诵读。这一招立竿见影。

  如今,在城南镇,广播电视每天早、中、晚轮流播放“十好”评选结果,评上的脸上有光,没评上的心里发慌。全镇形成了人人都是“追星族”、家家争当“星级户”的好风尚。

  ■ “两下”:寻访式解决问题

  去年春天,一个马蜂窝在光荣村一家村民屋顶上落了户。没想到,这件让村民闹心的事,从村报到镇,又从镇协调到县,县消防队派出消防员,三下五除二挪走了马蜂窝。

  牵一发而动全身。借这件小事,全镇进行了一场安全隐患拉网大排查。电网安全、燃气安全、房屋安全等,事无巨细一一解决。

  翻开《城南镇下访寻问题解决督办通知》,生活小事、拆迁修路的大事,每一件都处理得妥帖到位,都工整地记录着来龙去脉。

  “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干部眼睛向下,党和群众贴得更近了。”文建明向我们详尽讲述了城南镇推行的“两下”。

  “下访寻问题”。每月1日至5日,镇村干部带着“寻问题解决表”进村入户,建立台账。6日至10日,村党支部召集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研究解决方案。11日,镇党委研究村解决不了的难题,发《督办通知》交镇村及村民代表联动解决。实行回访评价,对未办结和效果不佳的责令限期整改,群众不满意台账不销号。

  “下村解难题”。实行干部联片包村,每周两三天,各包村干部深入村组,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推行民事代办,在村里设置“民事代办”服务站。开通“110”服务热线,干部电话印发到每家每户,群众“电话一打”,干部“服务到家”。

  近3年,全镇寻访问题1985个,解决率达99%,7个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600多个信访问题解决在一线,镇村干部先后下村为群众解决问题2万余个,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 “两集中”:便捷式服务群众

  镇村财务混乱,糊涂账比比皆是,镇上债务高达2000多万元,村民怨声载道。一个改革的新点子浮现在文建明的脑海——实施“两集中”。

  集中服务。设立政务集中办事大厅和村务集中办事点,把村上公章集中到镇上,每逢赶集日,镇村干部集中办公、一条龙服务。推行“百姓经济”,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指导、群众主导原则,实施“户户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回乡创新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

  集中理财。在镇设立财务统管结算中心,用电脑取代手工作账,财务直接核算到村组、项目、农户,资金支配使用权仍归属各村(社区)、各部门,实行收支分线、村财镇管、财务统管。

  很多百姓也从“两集中”中尝到了甜头,走马村村民李隆轩过去给女儿办结婚证明,折腾了两周;现如今,办理建房手续只花了10分钟。

  近年来,全镇新建14.7公里的环形村道水泥路,惠及1.1万人。建立“支部+市场”、“支部+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多个,建立1个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示范园,培育种养大户135户,引进投资2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20余家。

  这不是一个人的道路,而是新时期乡镇党委的一条出路。如同一面多棱镜,“文建明工作法”继承了党的光荣传统,又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折射了当前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凸显了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变被动为主动

  城南镇的一个村干部接连3个月找不到问题,被罚了50元钱。问起原因,文建明答得干脆:“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导力量,当干部必须知道群众有啥问题要解决。你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化解矛盾。”

  一上任,文建明就组织对全镇11个村摸底调查,整理出9个方面的问题。“家丑”上了电视、登了报纸:一是致富路子不畅;二是办事体制不顺;三是政务村务不明;四是干部管理不活;五是工作作风不实;六是财务管理不清;七是精神动力不强;八是工作运转不力;九是干群关系不好。

  “只要迎着问题上,肯定会想出办法来。这是我这些年来最大的经验。”文建明说。

  迎着问题上,不是解决一件事、灭一次“火”就给工作画上句号,而是探寻问题的根源,把问题当课题来研究,把工作当事业去对待。很多和他打过交道的乡镇干部说,文建明很会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这正是因为他有一颗爱民为民的心。

  在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看来,联系群众有多种途径,“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的做法,是主动上门服务,是新的社会条件下联系群众的途径与方式。

  ■ 变宏观为微观

  对全国宏观的“面”而言,乡镇工作是一个个微观的“点”。把中央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本地化、制度化,是“文建明工作法”的一个重要启示。

  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并就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8点意见。

  对照这8点意见,城南镇在落实中创新、在创新中推广。如,工作法中的“两下”,即“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正是第二点意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的具体落实。工作法对应急工作实行“集中制”,落实了第五点意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工作法提倡“三教育”,对群众十好教育、对党员党性教育、对干部爱民教育,贯彻了第八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 变粗放为精细

  在一些乡镇,粗放的管理方式并不鲜见,绩效考核一刀切、农作物种植一刀切。这些工作方法,打磨掉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文建明工作法”很多看似土办法,实际上融入了现代管理理念,填补了管理空白区、业务交叉区,职责分工更细、服务要求更高、权利责任更明确、目标考核更清晰。定岗、定酬、定人,流程化、定量化、信息化,使城南镇乡镇党委的精力有张有弛,力量有分有合,整合了人力资源,形成了乘数效应。

  截至8月底,全国82%的乡镇党委已经完成换届工作。这是推进乡镇党委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机遇。从换届后乡镇党委的需求看,教方法、指路子、建机制是当务之急。这也正是变粗放为精细服务的重要机遇期。

  ■ 变照搬为活用

  全面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后,四川各乡镇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条以工作法为基础、符合本地实际的、卓有成效的乡镇工作路子。短短时间,四川的多个乡镇面貌焕然一新。

  “文建明工作法”的发源地营山县,将乡镇分为山区、丘陵、平坝乡镇3个类别,分门别类地制定工作重点、推广方案、推进步骤。县科技和扶贫移民局党组书记杨光说,去爬山村扶贫时,一些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的群众对扶贫措施抵触、破坏,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他们学习“文建明工作法”,一家家地下访、做工作,一个个地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

  四川省的乡镇党委书记换届工作6月底基本完成,近期正对换届后的领导班子集中推广“文建明工作法”,抓培训、抓覆盖、抓创造性落实。

  ■ 变“重经济轻党建”为“抓党建促发展”

  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文建明工作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强化“党”的观念,把党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农村;哪里有资源整合、共性问题,党组织就建在哪里;扎扎实实地为民办事,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支部+市场”、“支部+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把党组织的威信树起来。同时,重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骨干力量,形成党员人才梯队。

  变“重经济轻党建”为“抓党建促发展”,让基层党组织融入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为民解忧、带民致富过程中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提升发挥“党建”地位作用的同时,也推动了党组织的职能转变,从管理转向服务。中央党校教授张志明认为,“文建明工作法”形成了党政机关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导向的治理模式,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并带动基层政府职能转换,以服务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城南镇是川陕革命老区。从“文建明工作法”中,我们看到了两条宝贵的历史经验: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二是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两条历史经验,贯穿于我们党的奋斗历程,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在新时期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