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明堂: 隋唐城第一高楼  武周朝政治中心
齐州终得道箓  诗仙实至名归
夫妇赏杂剧 一宴近千年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11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新安县李村宋四郎壁画墓(上)
夫妇赏杂剧 一宴近千年
  杂剧图
  壁画墓简介:1983年,李村宋四郎壁画墓发现于新安县石寺乡李村。该墓坐北朝南,为仿木建筑砖室墓,由墓道、砖砌仿木结构门楼、甬道、墓室组成。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圆形穹隆顶,墓宽2.91米、高3.81米。由门楼上镶嵌的铭砖可知,墓主人名叫宋四郎,墓葬建造于公元1126年。

  壁画墓内容:该墓遍施彩绘,除南边为墓门外,其余七面墙壁皆有壁画或砖雕。壁画内容有夫妇宴饮图、交租图、杂剧图、侍宴图、牡丹图、门窗图等。

  夫妇宴饮悠然自得

  走进墓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仿木结构门楼。门楼正中铭砖上的文字告诉我们,今天我们要“拜访”的是宋代在新安县居住的大户——宋四郎。

  一进墓室,我们惊呆了:一个八角形的墓室,除了一面墙壁上有墓门外,其余七面墙壁均有壁画或砖雕。

  绘在墓门对面墙壁上的是一幅夫妇宴饮图:一对夫妇端坐在方桌两侧,方桌上放置着执壶、盖碗、茶点、水果,夫妇两人正在侍从们的侍奉下饮酒喝茶,悠然自得。

  在墓室东南壁下端绘有五人,他们均身着圆领袍服,头戴幞头(fútóu,后代俗称为“乌纱帽”)或浑裹(古代巾帽名,是头巾一类的东西,大多为教坊、杂剧人所用)。中间一人头扎软巾浑裹,袒胸露腹,双脚分开站立,身体和脸都扭向西边,面部表情诙谐夸张;西边两人中的一人右手伸向前方,像是扑打中间的表演者,另一人漫漶;东边两人双手拿着笏板,他们在表演杂剧。

  市古代艺术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段跃辉介绍,宋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在北方一些重要都市,游乐区勾栏、瓦舍和创作机构“书会“应运而生。特别是民间文学“话本”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细致地刻画了不同阶层的人物,为戏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宋代的地主阶层为了享乐,在家养杂剧班子或请杂剧班子到家里唱堂会之风十分盛行。

  杂剧记录宋人生活

  宋代的杂剧表演有什么形式?通过这些壁画,我们对宋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能否多一些了解呢?

  段跃辉介绍,宋代杂剧是由滑稽戏、歌舞和杂技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内容多是一些人们喜闻乐见、滑稽可笑的故事,让人们在笑声中悟出道理。

  一出杂剧通常有四人或五人参演,他们有“末泥”、“装孤”、“副净”、“副末”等一定的角色分工。其中,“末泥”主要为大家引戏,是杂剧演出中的指挥者,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导演或舞台监督;“装孤”在杂剧中扮演官吏,多褒衣博带,手拿笏板;“副净”一般头上用软巾包头,袒胸露腹,形象滑稽;“副末”手中多拿扑板或扇子。“副净”、“副末”是杂剧的主要角色,一出杂剧通常是以“副末”扑打“副净”结束。

  除了宋四郎壁画墓中的杂剧图,河南一带还发现了许多杂剧壁画和砖雕,其中最著名的有1952年在禹县白沙宋墓出土的戏剧人物砖雕和1958年在偃师酒流沟出土的宋墓杂剧砖雕。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杂剧图都位于夫妇宴饮图对面,可见这在宋墓砖雕壁画中已成风俗。

  段跃辉说,宋代的墓室绘画主要靠民间画工,他们来自于民间,靠出卖手艺换取微薄的报酬。他们的创作更加贴近民间生活,呈现出一种缺乏想象力,却充满了严谨缜密、平凡琐碎的生活意趣的特点。画工们熟练地运用正面透视的手法,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采用墨线勾勒后填色以及没骨法这些传统的中国画技法,生动地描摹了杂剧图的细节,表现出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此外,这些壁画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艺术价值,更在于它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等特点,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记者 李燕锋 见习记者 崔晓彧 文/图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