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7年前,万山湖畔,面对大片荒山,退休老人王长青决定:发挥余热,改变荒山。如今,仍旧站在当年的那个位置,他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却已是不同的景象:山上树木成行,林下种植的药用菊花刚刚被采摘完毕。
近日,我们来到孟津县横水镇新华村,听王长青老人讲述荒山巨变背后的故事。
孟津县横水镇光华村位于孟津县最西部,与原新安县仓头镇毗邻。修建小浪底水库时,该村的四个生产组处于小浪底水库水位线以下,这四个组的五六百名村民迁往别处,成立了新村——新华村。
立志改变荒山面貌
近日,记者见到新华村党支部书记廉国锋。一说起造林,廉国锋就说,因为修建小浪底水库,村民搬迁,四个生产组的耕地和山地就荒废了。在这些村民之前居住的地方,新形成了万山湖。它使湖畔的三架山成为“死角”,渐渐荒芜。荒山面积达1700多亩。
廉国锋说,村里商议着要带领群众绿化荒山,但迟迟找不到造林护林的“带头人”。2004年,60岁的王长青从乡供销社退休,回到村里,就成了大家心中不错的人选。“他以前搞过农业,在村里比较有威信,而且很负责任。”廉国锋说。
而王长青也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他的家就在万山湖东岸边,因地势较高,没有搬迁。刚回村里那年,他不知上山看了多少次。望着荒芜的山地,他的内心五味杂陈。
“这山是我们祖祖辈辈的财产,不能让它就这样荒芜了,一定得想法子让他们变成村里的‘聚宝盆’。”王长青说,村党支部书记找到他时,家里人都反对,但他还是同意了,并立志要改变荒山面貌。
造林护林,甘做“啄木鸟”
根据村里荒山的特点和国家对生态项目的扶持政策,王长青建议村里先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决定作出后,王长青便带着村里的6名护林员,每天拿着工具,带着干粮和水,早上5点多上山,天黑才回来,一干就是数月。夏天蚊虫叮咬,他们光风油精就用了20多瓶。
王长青的老伴李连珍告诉我们,为这事,孩子们也没少跟老王吵架,“孩子们都在外工作,每次来家都让我们搬过去和他们一起住,总说干了一辈子,现在退休了,就该好好在家歇着”。可她跟孩子拗不过王长青。
李连珍说,老王隔两天就要去山里巡视一次,看看新种的树木有没有病虫害,巡完一遍要用五六个小时;天天拿着望远镜守望着那三架山,看有没有人砍伐树木、山上有没有火苗。
有一次,王长青在山上巡视视时发现不远处有白烟冒起。“不好!要着火。”他一边设法通知村干部,一边一路小跑赶往现场灭火。王长青赶到时,冒白烟的地方已经蹿起了近1米高的火苗。他来不及多想,赶快用脚踩,用手里的工具灭火。一阵手忙脚乱后,火苗被扑灭了,他却闻到一股焦味。原来,自己的眉毛、胡子、头发被火燎了,衣服和鞋子也都烧坏了。
护林员每个月工资只有100多元,工作又苦又累。7年来,护林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走了一个又一个,只有王长青依然坚守。他说,他只想当好山林的“啄木鸟”。
昔日荒山渐成“宝地”
在王长青的卧室内,我们看到了一摞《林区树木护林日记》,里面记录着每个地块上植物的名称和他每天巡视山林的情况,以便及时为下一步工作提早做准备。其中几页是这样记载的:“5月16日,晴天,18℃~34℃。早上5点30分去看林区情况,并检查核桃树成活率:发芽率约30%,自生菌发芽率约40%。中午11点、下午4点又去看。……5月18日,星期三,晴天,高温37℃。今天温度太高,干热风,林区还有干草,要防止个别人点火,放荒点火猛于虎也……”
“在山里种粮食容易被动物糟践,大家为此很心疼,但在那里种药材却不怕。”2005年,王长青又带领大家改变种植结构,靠近林区种植药材等经济作物。
王长青从书店买来药材种植方面的书籍学习,了解它们的习性及种植技术,并联系好安徽亳州一个收药材的客户,才开始带领乡亲们种植。
150多亩、60多户村民、50万棵苗,从栽植到管理,王长青走遍了每户、每块地头,耕地除草、打顶分杈,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年阴历九月九菊花成熟采摘时,看到挂在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我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了。”王长青笑着说。
村民卢虎子说,第一次拿到卖菊花的1300多元钱时,他特别开心:“种了不到1亩就收益这么好,还是林地,白捡的钱啊,明年要扩大规模。”那一年,仅菊花种植,就为全村增加收入十几万元。
如今,菊花、柴胡、血参等药材在新华村被广泛种植,该村的林、药套种已初具规模,成为孟津西部的药材种植基地。
7年间,曾经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昔日的“死角”变成了“宝地”。节假日里,来此游玩、垂钓的人络绎不绝,这个过去人迹罕至的地方,如今常常充满欢声笑语。
最近,王长青又有了新的打算:“原来只图桐树长得快,可成活的62000多棵桐树经常染病,必须改变种植结构,只有增加树种,才能确保各种树木健康生长。”王长青希望,这里的山更绿,万山湖的水更清,这里成为可以休闲度假的旅游区,乡亲们可以在家门口致富。
见习记者 蒋颖颖 记者 申利超 特约记者 朱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