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洛仓遗址发掘现场 (资料图片) |
|
核心提示
今年5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中国大运河河南段6个文物遗产项目进入大运河申遗“立即列入项目”,我市的含嘉仓遗址和回洛仓遗址位列其中,拟作为2014年大运河首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回洛仓与含嘉仓,一个是隋代的“国家粮库”,一个是唐时的“天下粮仓”,二者有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
■隋代的“国家粮库”
2004年6月,在一拖东方红轮胎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工程中,考古人员在邙山南麓马坡村、小李村西的310国道北侧发现了一处排列有序的古代大型仓窖遗址。在长约390米、宽约180米的范围内,71座仓窖排列基本规整,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共12排9行,仓窖间距在8米至10米,为同一时期所筑。
这处仓窖遗址位于邙山南麓的缓坡带。这一区域不易积水,且为黄褐色黏土土层,适宜筑窖储粮。后据专家推断,这里为著名的隋代回洛仓遗址,而已探明的71座大型仓窖仅为回洛仓的一部分。这批仓窖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形制较大,应属“国家粮库”。
这些仓窖均呈口大底小的缸形,容积很大。上口径一般在10米左右;窖底距地表浅处有7.7米,深处达10.8米,每窖可储粮15万公斤至25万公斤。由于仓窖距今已有1000多年,窖的上口可能已被破坏,上面覆盖有2米厚的冲积黄土。大多数仓窖底部有红色烧结面,经过火烧硬化处理;少数仓窖底部有朽木灰或碳化谷物颗粒。从仓窖中出土的板瓦、陶片、青砖等,经考证均为隋至初唐时的遗物。其中一个仓窖内还出土了一块“大业元年”铭文残砖,因此可初步推断这处仓窖建于隋代。
■保护性回填
回洛仓兴建于隋大业初年。《隋书·食货志》云:“炀帝即位……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人及天下诸州富商大贾数万家,以实之。新置兴洛及回洛仓。”据载,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储积粮谷,供应东都洛阳的粮食所需。
古代皆因城设仓。现已探明,回洛仓位于隋唐洛阳城遗址附近,距洛阳城古城墙北约1.2公里,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330米。在考古发掘中,除了仓窖,工作人员还发现了灰坑、沟、房址、道路等遗迹。
近日,我们来到邙山南麓,站在吕祖庙山门前,我们可看到谷底的瀍河呈“S”形由北向南流去。如今这里的河道已经非常狭窄,而在1000多年前的隋代,运粮船沿大运河到洛阳通济渠后再沿瀍河北上,借水路直至回洛仓附近码头,比陆路运输要方便、省力得多。在考古发掘后,回洛仓已进行保护性回填,现被村庄、厂房、道路压占。
■启动展示工程
在隋末农民起义中,回洛仓作为战略要地被瓦岗军占领,起义军以此为据点向洛阳进攻,造成城内隋军粮食匮乏、军民无食,最终战败。从此,洛阳城外的回洛仓因不利于战略防御而被废弃。而唐代统治者从中汲取教训,在城内启用含嘉仓。
目前,我市大运河申遗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入选首批申报项目还只是含嘉仓、回洛仓申遗之路的开端。下一阶段,我市将继续完善这两个遗址点的保护规划、申遗规划等,同时还将抓紧启动含嘉仓和回洛仓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制订科学、合理的环境整治方案,抓紧推进环境整治工程。
此外,市文物部门还将结合大遗址保护工程,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启动含嘉仓和回洛仓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争取建设精品示范展示工程;结合回洛仓遗址保护,规划建设大运河(洛阳段)文物展览馆,集中展示洛阳与大运河的出土文物并丰富其历史内涵。 记者 石蕴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