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2版:综 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新工人”于玺
实行殡改惠民政策 推进墓地复耕还田
“无偿献血宣传月” 活动启动
大干四十天 使洛阳更干净更有序
个人可免费享受工伤医疗康复
洛阳司驾群体获殊荣
瞿家屯城中村改造 安置房项目奠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12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新工人”于玺
本报记者 赵志伟/文 潘郁/图
  于玺在一丝不苟地工作。
  核心提示

  近日,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最新一期简报中,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一位基层共产党员——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青年工人于玺。

  记者日前走进汇集了全球顶尖设备的中信重工重型装备厂,走近这位“中信重工最牛员工”。

  1 “干一行就得爱一行,干一行就得精一行”

  “干一行就得爱一行,干一行就得精一行。我要让自己的青春在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里闪光,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在日记里,于玺这样写道。

  1997年技校毕业参加工作,今年34岁的于玺已在中信重工干了14个年头。

  “我操作的这台6.5×18米数控龙门镗铣床,是德国科堡公司制造的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数控机床,价值超过70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一架直升飞机。”在进行加工轧机减速器花键轴作业的间隙,于玺自豪地介绍他的这个“好伙伴”。

  “好伙伴”可加工两层楼高、两个大客车长的工件。同时,这台全球稀有的重型数控设备还善“微雕”,加工精度超过0.03毫米,比头发丝还细。

  在国外,操作这样的设备,至少得是精通数控和机械加工的本科生,而于玺只是一名技校毕业生。

  “刚开始接触数控机床,看着眼前的一排排按钮,我连碰都不敢碰一下。”于玺回忆道。

  但是,他没有退缩。

  设备安装调试的那一个月,德国专家彼得每天早上8时到岗,于玺7时就开始在机床边进行准备工作。他手里拿个小本子,彼得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翻译说的每一句话,他都飞快地记在本子上,唯恐漏掉一个细节。下午5时30分,彼得准时下班,于玺却不走,把当天学的操作要领依次“回放”、逐一“试验”,直到深夜。

  “照葫芦画瓢”还好办,最难的是数控编程。怎样把电脑语言与实际操作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平时就喜欢钻研的于玺,硬是把500页厚的《西门子数控编程》翻得毛了边儿。水滴石穿,3个月后,他能试着编加工程序了;半年后,他编的程序越来越复杂;一年后,于玺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数控操作。

  数控龙门镗铣床的生产任务非常繁重,加工的全是公司重点产品的关键零件。对于玺来说,每干一件产品都是一次挑战,也都是一次创新,“每次都能点燃自己的激情”。近两年,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先后摸索出20多种新型加工方法;近3年,他和班组成员连年大幅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一年干出的工作量相当于机床3年的额定工作量。

  凭着精湛的技艺,于玺成功加工了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1.85万吨油压机10个关键零件中的7个,出色完成了三峡启闭机机架、美国福勒公司破碎机、澳大利亚奥托昆普磨机端盖等高精尖产品加工任务。

  2 “工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

  作为一名一线工人,干重点产品时,需要天天泡在机床旁。妻子曾经抱怨于玺:“成天见不到你的人儿!”见他没白天没黑夜地干,同事也善意地劝过:“悠着点,该歇就歇歇。”可于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干啥不苦?工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操作机床就好比是一种探险,它总会抛给你一些难题,让你不停地动脑子琢磨。当你研究出新的加工方法,你总能体会到创新带来的成就感。”

  在于玺的努力下,数控机床这个庞然大物终于成了他手中“听话的士兵”,其先进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原来在260镗铣床上需要一个星期时间加工的转炉托圈,上了于玺的龙门镗铣床,一天半即可拿下;16米滚齿机安装调试,加工工作台底座是块“硬骨头”,于玺大胆创新,“以铣带车”,效率比传统加工效率提高两倍多,为设备安装缩短了近一年工期。

  于玺告诉我们:“这台机床每天干的活都不重样,必须得在加工方法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可以说,在这个岗位上,既没有固定套路,也没有固定模式,但我们却保证了一次次重点任务的完成。”

  于玺学历不高,为了打牢知识基础,他用了整整4年工夫,坚持到河南科技大学上夜大,通过自学攻下了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眼下,他又瞄上了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力争取得双学历。

  “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比别人更热爱这个企业,更热爱这个岗位,更热爱学习和钻研,更能从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找到无比乐趣。”于玺说。

  至今,于玺在中信重工保持着“三最”:最年轻的首席员工,最年轻的特大型设备班组班长,操作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数控龙门镗铣床。

  3 “新时期·新工人·新飞跃”

  于玺是重装厂数控一车间四班班长。班组共有16名成员,全部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操作的3台机床都是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大量引入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对工人的岗位技能要求不断提高,一线工人光靠实干已经不行了,必须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对此,于玺和伙伴们有着清醒的认识。

  经过深思熟虑,于玺和班组全体员工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新要求——“新时期·新工人·新飞跃”。

  于玺说,班组面临着三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是操作的机床精密,价格昂贵,加工的活件超大超重,稍有不慎就会砸坏机床、损坏活件,给公司造成重大资产损失;二是加工的活件价值高,要求精度高,要求操作者必须掌握高超的数控技术;三是大家都是年轻人,缺少数控编程知识,更缺乏重大数控装备的操作经验。

  3年多来,围绕“新时期·新工人·新飞跃”这一理念,于玺带领大伙儿致力于建设学习研究型班组,潜心学习数控知识,在摸索和操作中增强本领。加工轧管机机架,开始时他们一个月干不了一件活,后来加工一件产品只需要一个星期。

  身为班长,于玺更是率先垂范,全年有100多天都在加班。伙伴们也不甘落后,在攻坚克难中迅速成长。薛晓忠是于玺的徒弟,这个2006年毕业的大专生,如今已经能够独立操作进口设备;31岁的敖贵强,业余时间正在攻读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课程……

  去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中信重工。走进重装厂时,总书记在于玺的机床旁停下了脚步。握着于玺的手,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崛起要靠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企业的振兴离不开你们这些一线工人。你们是企业宝贵的财富!”

  “新工人”于玺正是新一代产业工人的代表。他们不仅继承了工人先辈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传统,而且增添了一种可贵的精神:与时俱进,钻研技术,提升素质,战胜挑战。

  工业战线,呼唤更多的“于玺”;洛阳振兴,需要更多的“于玺”!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