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砚工人正在对成型的坯胎进行雕刻、打磨。 |
|
前不久,一位姓张的苏州商人专程来到新安,花费3万多元选购了一方澄泥砚、一幅书法作品和一方图案精美的黄河奇石。他说:“新安的文化独具特色,尤其是澄泥砚、书法和奇石。有机会要让朋友们来感受一下新安的文化魅力!”
张先生的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如今,澄泥砚、书法和奇石已成为新安文化产业的突出亮点,也成为该县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旗帜。
1 澄泥砚文化不断发展
澄泥砚是中国历史名砚,唐宋时为贡品,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20世纪80年代,新安民间工艺美术人士立志挖掘古代制砚的工艺技术,传承这一历史文化瑰宝,历经多年的艰难探索,终于在继承制砚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科学手段,探索整理出一套独特的制砚工艺,使这一传统文化得到恢复和继承,从而发展壮大。目前,该县制作澄泥砚的厂家已发展到8家,开发品种300多个,年产量6万方左右。
如今,该县除了仿古类澄泥砚外,还开发研制出了“寓意类”、“风景类”、“情趣类”、“人物类”、“动物类”以及“砚雕工艺品类”等6大类近百种款式。
2002年10月,该县澄泥砚被洛阳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三大旅游产品之一;2003年9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该县“中国澄泥砚之乡”称号;2006年9月,国家邮政总局在该县举办了“文房四宝”邮票首发式;2010年11月,国务院行政司还将该县出品的“腾龙砚”和“潜龙飞天”两款砚台选为国礼。
2 奇石收藏让村民致富
刘永顺是新安县的农民奇石收藏家。走进刘永顺的奇石馆,身穿深色唐装的他正和儿子一起研究奇石。坐在一方方精美的奇石中间,刘永顺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讲起了石头的来历、石头图案包含的意义。
石寺镇下孤灯村共800多人,像刘永顺这样玩石、赏石、从石头中获取经济利益的,就近500人。仅奇石一项,全村年收入就超过300万元。下孤灯村成为洛阳市的“小康村”、河洛旅游线上的“特色艺术村”。
一个传统的农耕小村,是如何发展成为“奇石山庄”的呢?村党支部书记王慧敏说,下孤灯村离黄河滩很近,黄河水日日夜夜打磨河床里的石头,形成各种形状、各种图案的观赏石,为奇石收藏提供了条件。
1993年,村民王天良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奇石艺术展,一块石头竟卖了2000元。这个消息一传开,在村里引起了轰动,随后拣奇石在村中兴起。1999年,下孤灯村在县、镇政府大力支持下,投资1400万元,建成了奇石山庄一条街。奇石经营逐渐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之路。
2009年,该县确定在每年的10月15日举办“奇石文化节”,至今该村已连续举办三届黄河奇石博览会,并积极参与各级奇石展览活动。
石头给小村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2009年,下孤灯村被河南省授予“特色文化艺术村”称号。今年,村里又投资160万元,建成了大型奇石文化广场,为奇石产业发展搭建平台。
3 书法浪潮席卷城乡
从城区到乡村,从厂矿到学校,“人人练书法,家家挂书法”的情景在新安县随处可见。练习者上有80多岁的老翁,下有4岁的孩童。更令人吃惊的是,理发师的屋里能看到书案,个体诊所的医生竟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09年10月,新安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在获得这个桂冠之后,由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奖揭晓,该县27岁的青年书法家陈花容一举夺冠。
在书法艺术的感召下,在县书协的倡导下,县里先后成立了千唐志斋书法沙龙、新安县书法美术培训学校、公务员书法沙龙、老年书法大学、榜书研究会、硬笔书法协会、汉关书画院、龙翔书画院、教育书画研究院等书法团体,11个乡镇成立了书法分会。
如今,在新安县,练习书法已经蔚然成风。该县书法研习者近万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由1995年的2名增加到12名,省书法协会会员增加到50多名,市书法协会会员260多名。县师范附属小学、城关镇工农小学、城关镇江庄小学被确定为书法教育示范学校。
今年以来,该县组织开展大型书法活动30多次,创作书法作品4000多幅。
砚台能添雅、书法能添香、奇石能添趣,新安县的文化建设将在它们的推动下不断发展,新安文化魅力不断提升,实现了文化产业大繁荣。
特约记者 郭建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