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栾川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2万群众告别深山“搬”走贫困
读 家
新书快讯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2001年至今,栾川县大力实施扶贫搬迁工程,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亿多元
2万群众告别深山“搬”走贫困
  在搬迁社区里,孩子们快乐地玩耍。
  赤土店镇新型农村社区
  核心提示

  2001年至2010年,栾川县大力实施扶贫搬迁工程,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亿多元,使近2万名群众彻底告别了深山区的贫困生活。2011年,栾川县再次投入资金7445万元实施了惠及3278名困难群众的扶贫搬迁工程。

  10年,2万群众

  走出大山告别贫困

  今年10月,全省扶贫搬迁现场会在栾川县召开,全省各地扶贫工作干部实地观摩了栾川县扶贫搬迁工作的做法和成果。参会人员一致认为,栾川县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显著,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山腹地,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在栾川,有73个村的村民独居或散居在深山里,信息闭塞,致富困难,基础设施难以改善。

  为改变这一现状,栾川县自2001年开始探索实施扶贫搬迁工程,2006年起在全县实施大规模的扶贫搬迁工程。2001年至2010年,栾川县共投入各类资金3亿多元实施扶贫搬迁工程,使近2万名群众彻底告别了深山区的贫困生活。

  2011年,栾川县再次投入资金7445万元实施了惠及750户、共计3278名山区困难群众的扶贫搬迁工程,新建搬迁安置住房面积90250多平方米。

  搬迁新村有社区办公室、超市和卫生室,还建起了文化广场,附近几百米就有小学。在各栋住宅楼前和村内的小广场上每天都能看到享受惬意生活的搬迁群众,不用出小区隔三差五就能看到电影和演出。

  多策并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差别化扶持,确保“搬得出”。因为特别贫困,相当一部分群众急需搬迁却无力“出山”。为解决这一问题,栾川县从2008年开始对搬迁户采取差别化扶持,实行分类补贴,确保困难群众“搬得出”。每户补贴资金少则2000元,多则3万元,通过差额补贴、以奖代补等形式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拓宽就业渠道,确保“稳得住、能致富”。县委书记樊国玺说:“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不让一名群众掉队。”

  为确保搬迁群众致富增收,栾川县引导搬迁群众大力发展以烟叶、林果、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积极发展养猪、养鸡、养鸭等家庭养殖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经济林。栾川县还鼓励、引导、支持有经营能力的农户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入;同时积极实施“雨露计划”,对所有的搬迁户子女进行免费培训;由政府组织劳务输出,帮助每个搬迁户至少输出一个劳动力,帮助搬迁户最终实现就业和创业。

  此外,栾川县还结合当地旅游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在重渡沟、养子沟等景区周边建搬迁点11个,通过培训使搬迁户依托旅游资源办起了家庭宾馆、饭店等,既解决了搬迁户致富问题,又提高了旅游接待水平。

  加强规划和统筹,确保扶贫搬迁成效更显著。“要进一步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注重长远规划,使扶贫搬迁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栾川县委副书记、县长昝宏仓对扶贫搬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栾川县进一步明确了扶贫搬迁工作思路:围绕城镇和社区建设搬迁点,使搬迁户向县城集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向产业集聚区的生活区集中,向旅游景区服务区集中;依托“四个集中”使搬迁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公共资源,使扶贫搬迁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扶贫小区,搬迁群众的“鲜亮”生活

  栾川县叫河乡瓦石岩村的一名搬迁群众用“鲜亮”一词来形容搬迁后的幸福生活。

  如今生活的“鲜亮”源自与昔日黯淡生活的对比。叫河乡瓦石岩村位于距叫河乡政府30里外的深山中,该村140户群众散居在山岭沟岔中,其中独居户就有70多户。由于山高路远,对于这些独居户和散居户来说,买上一袋洗衣粉就要到十几里外。为提高教育质量,一些过小的、分散的教学点撤并了,孩子上学也要到十几里外。“宁可不嫁女,也不会嫁到瓦石岩”——由于太过偏远和条件太差,过去的瓦石岩村有不少光棍。

  村民李海洋对此有切身感受。过去,他守着患病的双亲住在阴暗老旧的土坯房里,已到适婚年龄的他怎么也讨不上媳妇。2007年搬迁到新建的扶贫安置小区后,一家人住进了亮堂的楼房,李海洋自学了电脑,到市区某公司打工,月收入达3000元,还娶上了媳妇。

  如今在栾川的各乡镇间行走,看到崭新漂亮、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大都是扶贫搬迁小区。在该县白土乡汇安苑新村新建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网上冲浪室、乒乓球室、棋牌室、远程教育室、计划生育室、民主议事室等一应俱全。村民住着带卫生间的新楼房,走在干净平整的水泥路上,没事到广场上健健身,这样的生活想不鲜亮都不行。

  特约记者 李艳 通讯员 杨尚朴 文/图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