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名称:母鼓方罍
文物年代:商
出土时间:1963年
出土地点:洛阳北窑西周墓 |
|
母鼓方罍 | |
核心提示
如果您走进洛阳博物馆珍宝馆,有一件商周时期的精美绝伦的文物绝对不容错过,它就是1963年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墓的母鼓方罍(léi)。
1 得名“母鼓”铭文
青铜器是我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独特的器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展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常常被称之为“国之重器,华夏瑰宝”。
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都城,洛阳是最早被称为“中国”的地方,出土了我国数量最多的青铜器。
1963年,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墓的母鼓方罍就是青铜器的典型代表。
母鼓方罍通高50.3厘米,肩宽33厘米,重约23千克,通体为龙纹、云雷纹组成的浮雕兽面,腹部饰有龙纹组成的垂叶纹,器盖似四面起坡的屋顶状,四角及罍中部有突起的扉棱。
“母鼓方罍的盖内铸有铭文‘母鼓’二字。”市博物馆保藏部主任张玉芳说,许多专家认为“母鼓”应是鼓国女子嫁与母氏男子所得的称谓。而这件商代晚期的酒器之所以出土在西周贵族墓葬,应是该贵族参与灭商战争而获得的战利品,出于对它的喜爱才把它封藏于自己的墓葬之中。
2 超越时代的美
母鼓方罍器型高大凝重,结构复杂,纹饰繁缛。在装饰技法上,圆雕、浅浮雕、高浮雕、线刻交相使用,主体纹饰既衬以云雷纹,本身又加线刻;兽面纹饰还特意突出双目,纹饰层次多至四五层;整体纹饰富于光影变化,往往纹中有纹,层层套置,动物造型多达20余种。这件酒器虽通身布满花纹,却能瑰丽而不繁琐,诡变而不凌乱,典雅、庄重、富丽堂皇兼而有之,可谓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中难得的上乘之作。
商代的酿酒业相当发达,商人以稷、黍等谷物为原料,酿制出许多名酒,用于盛酒的器皿也非常多,包括爵、罍、觚(gū)、盉(hé)、壶、尊、卣(yǒu)、斝(jiǎ)等。
“罍就是一种大型盛酒器。”张玉芳说,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如果没有收获相当多的粮食,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所以,专用酒器的普遍出现,足以说明商代农业的发达。
商代后期,“沉湎于酒”逐渐成为社会恶习,最终招致亡国。但这件本是商代贵族的奢侈品却从西周贵族墓葬中出土,说明任何美的事物都不会受到时空的阻隔,为世人所共爱。
相关链接
罍——古代的大型酒礼器
罍,我国古代一种大型酒礼器,盛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
《诗经·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tāo
tiè,传说中的一种贪馋的猛兽,常见于青铜器上,用作纹饰)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罍有泥质灰陶、白陶、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及瓷制品之分。陶制品以小口短颈、圆肩、深腹圆鼓、平底形为常见。原始瓷制品在商代以敛口中、深腹圆底为常见,在西周则以低领折肩或带器鼻、圈足为常见。(姜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