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深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12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探索农村娃进城上学之路
  □本报记者 闫卫利 文/图

  核心提示

  近日,我市开展了为农村孩子捐赠物品送温暖活动。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发现,农村学校生源不足,班额普遍偏小,并且学生流失问题突出;大量的农村娃进城上学,又导致在城市区出现班额过大、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现象。

  农村娃进城上学,一方面,他们沐浴着城市教育的阳光,变得自信、开朗,富有潜力;另一方面,他们又给城市教育增加了较大的压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我市共安排接收23491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城就读,其中初中生8029人,小学生14628人,高中生834人。

  1 政策:为农民工子女开绿灯

  近日,记者在牡丹桥头就孩子进城上学问题采访农民工,不少农民工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孩子来城里上学比以前容易多了。”“以前只能把孩子撇在家里,现在不少老乡都把孩子带在身边。”“只要带上相关证明到现居住地所在区的教育局登记,工作人员就会按照居住地安排娃娃就近入学。”

  位于西下池的洛北乡中心小学,是我市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之一,外来学生占学校总人数的90%。走进这所学校,正值下课,阳光下,孩子们在校园里欢笑嬉戏;校园一角的和平鸽苑、吉祥兔屋旁挤满了孩子,他们正拿着从菜市场捡来的白菜叶给小动物喂食;一条星光长廊里,挂满了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卡片,每张卡片上都记录下孩子的心声。“刚入学时,我不敢站起来大胆发言,后来看到很多同学在展示自己,我鼓足勇气站了起来,我找到了超越自己的快乐。”这是星光长廊里五(一)班同学李文艳的一段话。

  农村娃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的优惠政策。  

  2004年,按照国家政策,我市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逐步开放一批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校,并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列入我市教育经费预算,各项待遇与城市区孩子一样。当年4月,市教育局出台了《洛阳市教育局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就学办法(试行)》,之后几年,我市又连续下发了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与此同时,我市清理和取消了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严禁学校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打工子弟学校”等命名,或在学校内单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班,要求学校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孩子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在评优奖惩、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2 现状:大班额急剧膨胀

  农村娃进城上学享受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为这个城市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增加了不少压力。

  记者走访了西工、老城几所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发现这些学校的大班额现象比较突出。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班额标准,中小学校每班46-55人为“大班额”,56-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以上为“特大班额”。“原本我市城市区的教育资源就比较紧缺,2004年之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加入使得大班额数急剧增加。”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杨会鼎介绍,大班额现象导致学校食宿紧张、经费困难,加重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使得老师根本无暇顾及每一位学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由于学生多,师生上课交流互动就减少,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强,具有集中性、不确定性,教学管理难度较大。“一年级新生入学50人的班级,到了六年级仅剩下十几个。”洛北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张会芹说。

  与此同时,即使在大班额急剧膨胀的情况下,还有不少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公办学校入学。来自孟津县横水镇的李女士在牡丹桥下摆地摊,丈夫则在牡丹桥上等待招工。两年前她想把儿子送进附近的公办学校上学,几经努力还是没进去,无奈只好选择到关林附近的一所私立学校。为了节省费用,孩子当起走读生,每天起早贪黑坐公交去上学,一学期还要交1300元学费,高额的学费让收入微薄的他们有些吃不消。

  而在农村却是另一幅景象:在偃师市高龙镇石牛小学的教室内,一间大教室稀稀拉拉坐了20多个学生。

  高龙镇教育组副组长王延军说,全镇13个小学,每班人数平均都在30人以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门规定的40至45人的标准,甚至还有些学校班级人数出现了个位数。

  一边是“济济一堂”的大班额,一边是空荡清冷的农村校舍,折射出农村娃渴望优质教育及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尴尬现实。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三大原因。

  【原因一】城市化步伐加快

  随着城市框架拉大,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大量外来人口来洛置业成为洛阳市民,增加了城市人口密度;同时一些工厂破产、城中村改造后,土地被集中开发成高楼,外来人口日益增多,学生数量日益庞大。

  【原因二】大量非务工人员子女涌入城市

  尽管我市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已经免除,但农村师资短缺、教师素质偏低的现状依然存在,教学质量上不去,许多农民渴盼优质教育的需求强烈。

  “由于我市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几乎不设门槛,要求应入尽入,再加上许多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不积极主动到当地派出所办理流动人口登记,致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很难划清进城务工人员与非进城务工人员的界限,大量非务工人员子女涌入城市。”杨会鼎说。

  【原因三】教育资源总量徘徊不前

  一方面大量外来人口入城,挤占了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城市教育资源的总量徘徊不前。据业内人士透露,自20世纪60年代至2010年,我市洛河以北城区,只增加了河洛中学一所公办学校。不少原本规划为学校的土地被商品房、家属楼挤占,学校总量增长几乎停滞。

  3 对策: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一保三放开”的原则,加大义务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2011年,全市共新开建学校69所,城市区新建16所;同时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改扩建学校205所,其中城区53所。

  我市加大教育投入,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今年我市投入7700万元在全市市直属学校率先实施“班班通”工程。各县(市)区3年内将逐步完成“班班通”(“班班通”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脑、网络等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整合与使用,以期构建一个统一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网上教学和管理,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多媒体互动教学)工程建设,从而实现农村与城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农村与城市差距的目标。2011~2012年,将有4000多万元用于我市农村薄弱学校的设施装备提升。

  我市还通过招聘特岗教师,把2600多名大学生充实在教育一线,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

  近日,我市出台了《洛阳市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意见实施细则》,这将弥补政府财力不足,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明年,我市还将通过开展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活动,对改建薄弱学校完成基本任务的县给予80万元奖励,从而鼓励县(市)级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办学条件。

  (本版配图为洛北乡中心小学教学活动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