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看,这是老洛阳的年味儿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1 月 16 日 星期    【打印】  
看,这是老洛阳的年味儿
本报见习记者 寇玺
  编者按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小年。按照过去的说法,从这一天起,就开始过年了。

  民谚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剃精精儿;二十八,去挖沙;二十九,装香炉;年三十,贴花门;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作揖儿……

  民谚虽还在流传,可这些年俗似乎渐行渐远。人们一边叹息年味变淡了,一边却自觉不自觉地忘记传统年俗。其实,从今天起,你也可以按传统年俗来过这个年。

  ■饮食    蒸了蒸馍烙饼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年到头盼到春节,饮食就更加重要了。腊月初八喝罢腊八粥,洛阳人便开始置办年货,着手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忙活。

  世代居住在老城的省文史馆馆员、书法家寇北辰说,在老洛阳的过年习俗里,腊月二十五是蒸馍的日子。大笸箩(竹编圆形器物)里整齐摆放着刚出笼热腾腾的白蒸馍,个个顶上都打着红点,顿时增添了不少年味儿。再蒸点甜豆包、咸菜包,口味就更加丰富了。做好的蒸馍放在大笸箩里,上面加个“气死猫”盖子,放起来吃到“破五”不成问题。

  除了蒸馍,洛阳还有一样传统食品——饼馍。

  厚薄均匀,直径30厘米左右的一张圆饼拿起来卷菜吃,那筋道的口感真是种享受。不过,烙饼馍也是门技术活,到了腊月二十六,家人分工,有人擀有人翻,边干活边聊天,洋溢着亲情乐趣。

  腊月二十七要出供,便会炸油香给神鬼做供品。油香一般有5个花色品种:云头、莲花、荷拍儿、油菜和炸豆。其中最好吃的要数荷拍儿,把五色面和在一起,用细长的擀面杖擀得又大又薄后,用刀划成弧形或切成不同多角形,再扭捏黏合成荷拍儿过油炸,做好以后咸香酥脆,鲜美可口。

  蒸馍、饼馍可以买,不过爱好美味的人却不会丢掉做油货的功夫。麻叶、油香都是基本功,还有用柿饼做的甜食,既美味又好看。将柿饼捣成泥,铺在擀好的面皮上卷起来,切成不到1厘米的厚片,便能出现一深一浅双色的螺旋图案,再趁着图案捏成蝴蝶、叶子形入锅炸,其过程好似制作艺术品,令人甚是享受。

  腊月二十八就该为过年准备菜了,最有特色的洛阳年菜,自然是水席。

  蒸燕菜、蒸水丸子、出肉片、炸“四喜丸子”……这些过年吃的都得做成半成品,到时阖家聚餐或招待亲戚,稍一加工就可上桌,很方便。如果要准备过年几天吃的东西,量可不小,全家总动员,忙吧!

  除了饭桌上的菜,零食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回忆童年时,老洛阳人、年近八旬的郭木兰满面笑容。她说,小时候过年,她就能从妈妈那里领到好看的小竹篮,篮子里放着酸枣、焦枣、花生和柿饼,那酸枣酸甜可口的味道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甚是想念。

  除了传统美食水席、扣碗儿,洛阳还有个习俗,便是春节期间用火锅招待亲朋宾客。

  老洛阳人、八十多岁的书法家寇北锁先生说,洛阳的传统火锅,通常要把准备好的半成品,如丸子、松鱼、肉片、燕菜、炸带鱼和酥肉等一层层填满火锅,上面再鱼鳞似地摆上一圈五花肉,加上香菜、葱花、韭菜、海米和紫菜等。富裕的家庭,还会往锅里加点山珍海味,提高档次。

  面对热气腾腾的一锅美味,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围着桌子边吃边聊天,笑谈去年得失,共议新年理想,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穿衣    从“头”置办新衣裳  

  每到过年,人人都盼着能有套新衣裳。

  以前,小娃娃们有新的虎头帽,正面虎头上的“王”字两边各系着个小铃铛,帽子后面再有“长命百岁”四个银牌分别钉在虎头两侧。

  小伙子们有新的瓜皮帽。这类帽子多用黑色缎子制成,帽胎有软硬之分,帽顶有平尖之别,中央都缀一个丝线编制的小红球,讲究点的帽檐正面还缝块玉佩,分外醒目。

  用毛毡制成的礼帽也很流行,有咖啡色和黑色两种,一般是做客应酬时戴,显得上档次又好看。

  姑娘们还有漂亮的绒线帽,从“头”开始喜庆起来。老年妇女戴的叫黑色平绒帽,帽子后壳有松紧,刚好将发结固定。中年人戴的是直圆筒形绒帽,能把人衬得更加年轻。

  过去,洛阳街头巷尾还常看到一些穿红的男孩,从头到脚红得通透,叫做“红娃儿”。这些孩子多是家中的宝贝,娇生惯养。到了过年,父母不仅给“红娃儿”换上新帽子,脑袋后面的小辫子也用红头绳扎起来。

  老洛阳的服装也颇具特色,值得一说。男孩过了12岁,就要开始穿长袍了。寇北辰介绍,到了冬天,一般家庭穿的大多是棉袍,以深色为主,外面不再穿外衣。有钱人家则会穿皮袍,格外暖和。

  年轻女人穿的衣服,多是短款皮袄,制作工艺和男式的皮长袍一样。为了防寒,下半身会穿上皮裤,也要裹住裤腿口。郭木兰说,那时候皮袄外面穿的外衣,最流行用一种蓝色的“英丹斯林布”制作,年轻人穿出门,显得特别洋气。几十年后的今天,瓜皮帽、长袍马褂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在老电影里才能一睹芳容。

  ■守岁    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大年三十叫“岁除”,又叫“除夕”。“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在除夕夜里守岁熬夜,一直是我国的民俗,饺子更是这天晚上的必需品。到了午夜,屋外鞭炮齐鸣,点燃柏枝,焚香叩首,贴上灶王爷的画像,接神便开始了。

  郭木兰说,年幼时接神的场面,直到现在还常浮现在脑海,院里燃烧的柏枝不断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大人们说着“神来了,快磕头”的场景,在她的印象中显得尤为神秘。

  自此,年俗禁忌也开始了:初一不准扫地、泼水,“破、灭、死”等不吉利的字眼不能出现,一旦说漏嘴,得想个谐音字来破除,就好像不慎打破瓷器,说个“碎碎平安”破之,才不会被训斥;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下午不能拜年;守孝者初五前不能出门……

  如今科技不断进步,除夕全家人聚在一起,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包饺子成了新习俗。子时一到,电话、短信响不停,自己也加入发短信送祝福的行列。

  年轻人天天“泡”在互联网上,QQ、电子邮箱、微博……和朋友们联系、送祝福的方式越来越多,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能通过网络“见上一面”。除夕夜守岁的方式愈加多元化,亲友间通过各种方式拜年,呈现一派辞旧迎新的欢乐场面。

  ■拜年    吃罢饺子去拜年  

  老洛阳的过年习俗中,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要祭灶。这天的习俗全国各地大致相同,但请的新灶君像洛阳人通常留到除夕才贴,祭时还是对着被烟熏得灰蒙蒙的旧像叩拜。

  给灶君敬的供品比较简单,只要摆上红枣、核桃、柿饼、花生、灶糖、自制灶饼和一只杀过的红公鸡就可以了,还要记得和灶王爷“求求情”,上天之后多为家里说些好话。

  晚餐已毕,鸣鞭放炮,举家男子依次叩送,祝以抑恶扬善之词。妇女在厨房待了一年,这时退出在内室默拜,遥祝灶王爷老人家一路顺风。

  洛阳人管大年初一叫“年下”,过去常说:正月初一,撅着屁股作揖儿。

  以前,初一黎明即起,人们更新衣帽,吃了饺子或元宵后,一家人要先到“祖先堂”给祖先拜年,之后按长幼辈分互拜,小孩子嬉笑着领取压岁钱,接着男子走出家门给邻里亲友拜年。

  寇北辰回忆道,走进亲友家大门,影壁墙上鲜艳的大斗方红纸上,乌黑锃亮的大“福”字像火一样映入眼帘,门神土地爷的窑窝里全摆供上香。主人把来客迎住,一番礼让后,引到祖先堂前叩头。客人在主家陪叩后,给小孩一点儿压岁钱便入前厅喝茶,简单寒暄,即行告辞。

  大年初二、初三、初四是妇女串亲戚的日子,新媳妇也在这些天回娘家。新女婿到媳妇家拜年后,由小厮夹条红毡在内弟陪同下到亲戚府上走动。到了中午,有钱之家会准备丰盛宴席招待。不过,也有亲戚来请“娇客”赴宴的。亲友欢聚,恣意嬉闹,近晚上才乘轿回家。

  初六洛阳商店小开市,守孝的人开始拜年,也是小媳妇归宁的日子。数十年如一日,这些传统习俗大多传承至今,演绎着洛阳的民间特色风采。

  ■娱乐    过了“年下”闹元宵

  初一到初七,你来我往,走亲戚串门儿,老洛阳的孩子们能玩的样式并不多,往往是些“小打小闹”。

  那时游戏少,三两个男孩聚在一起下地棋便是幸福之事了。常见的地棋有四子棋、五子棋、上刀山、憋死牛、赶牛角等。另外,升官图、下跳棋也是不错的游戏。

  街上也有不少好玩的,有“嘣嘣嘣”直响的琉璃咯嘣儿(直音),有既能当装饰品,又能当哨子吹的大公鸡,还有一拉就“叽哇儿”叫的皮老虎……孩子们拉着家里对自己最好的长辈,叫喊着要这要那,对他们来说,过年的乐趣可不只是新衣新帽、美味佳肴。

  现在,从初一到初七,每年最热闹的是在新区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举行的河洛文化庙会。

  庙会里有不少具有洛阳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甚至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舞龙舞狮、踩高跷、木偶戏、挠阁、抖空竹、捏泥人、吹糖人、糖画、面塑等,都是陪伴几代洛阳人成长的记忆。还有一些精心编排的特色活动,固定时间在园区内移动表演。

  玩好看好,特色小吃街里的各色美食也等着市民前去品尝。

  过年的晚上,您如果看见天上有一个红灯笼在飞,千万别惊奇,那是孔明灯,正满载着放飞人的新年祝福“翱翔”呢!据说孔明灯原是用来传递求救信号,后来成了亲朋好友共同参与的新年活动。放飞者在灯纸上写下自己的愿望和祝福,然后点燃灯纸包围着的蜡烛,待孔明灯冉冉升起,大家一同看着它消失在天际,也是对新年的展望。当然,近些年,由于担心孔明灯引发火灾,公安部门已经规定不许再放了。

  另外,到电影院看场贺岁片、到KTV唱唱歌、组团去周边的景点旅游都是现今春节流行的娱乐方式。洛阳正以这样一种内外交融的方式,秉承着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逐渐迈开向其他现代化大都市靠近的步伐。

  正月十四至十六这三天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俗名“灯节”。晚上吃过元宵,孩子们便提上灯笼在大人的带领下到街上看社火。

  洛阳的社火名目可不少,诸如老士官、旱船、蛤蚌、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各路社火在锣鼓队的带领下,火弹子开路,浩浩荡荡一起涌入街衢。穿梭在周围,只听摔炮、拉炮、“飞天十响”砰砰起爆,声音震耳欲聋。

  要是觉得看社火太吵,也可约几位朋友到灯展区玩“灯虎”猜谜。猜谜并不是只图彩头,而是想在我国古老的文化艺苑中学点什么。

  另外,还有“白衣神社”搭的“百子棚”,棚里敬着白衣大士,神前摆供100个碗,并有许多泥娃娃。缺儿少子者祈抱一个回家,若次年喜得贵子,就要做些清供和几十个泥娃娃来还愿。

  大关庙门口(即现在的老城义勇街豫西宾馆门前)还有“火烧秦桧”。用土坯砌一个大泥人,腹是炉膛,五官是通气口,将泥人彩绘成秦桧模样,一旦点燃后七窍喷火,光芒四射,又壮观又解气。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城市发展迅猛,但“闹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看烟火”的习俗可是一点儿都没变。王城公园、西苑公园、牡丹公园……每年元宵节晚上都人头攒动,园内用于观赏展览的大花灯和孩子们手里提着的小花灯交相辉映,照亮了一张张好奇的笑脸和一双双四处张望的眼睛,年年观看都不烦。

  开车的家庭越来越多,节日里要是有新奇好玩的,跑远点也没关系。于是,新区幢幢高楼间的开元湖音乐喷泉在正月十五晚上开启华丽壮观的表演,加上绚丽多彩的焰火晚会,也成了近几年洛阳市民“欢度元宵佳节”的新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