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是个庚辰年。这一年,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洛阳也成为抗日前线,面临着较大的军事压力。随着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和河南省政府先后迁至洛阳,洛阳此时成为中原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对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日军三次大规模空袭洛阳
抗日战争期间,洛阳城共遭受百余次空袭,有6次规模较大,其中3次大规模空袭都发生在1940年。
一次是2月27日,108架日机空袭洛阳,警报晨起暮解,青年宫被炸毁,东华街7号和8号院的防空洞口被炸塌,43人死亡。空袭后的东华街几乎家家挂白,哭声一片。
第二次是4月28日,12架日机对洛阳轮番轰炸,投弹于东火车站及文明街一带,炸弹炸塌文明街防空洞洞口,气浪冲入洞内(后有很多人说是毒气),洞内老弱者87人窒息死亡。
第三次是5月初,日军派80余架飞机再次空袭洛阳,连续轰炸10个小时,居民死伤无数。这几次空袭对当时的洛阳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害,影响久久难平。
“洛办”更名竖起抗战旗帜
1938年7月,中共中央鉴于华北沦陷的形势,决定在洛阳建立十八集团军办事处,以在豫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0月,中央挑选了50多名军事干部和抗大毕业生从延安赴洛,并在南关贴廓巷56号设立“第十八集团军驻豫通讯处”。
1940年4月底,时任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的朱德亲自来洛与河南省政府主席卫立煌谈判,解决了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国共两党军事方面的有关事宜。“第十八集团军驻豫通讯处”随后正式改称“第十八集团军驻洛阳办事处”,简称“洛办”。“洛办”成立后,在豫西国民党上层建立了许多统战、情报关系,搜集了大量军事、政治情报,转送了一批又一批南来北往的我党高级干部,成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一面旗帜。
洛阳成全省交通运输中心
河南省政府于1939年再次迁洛后,洛阳成为全省交通运输中心,汽车运输随之繁荣起来,除省公路局所辖专业营运汽车外,一些省直属机关团体(如省粮食厅等)、驻军(如辎汽六团等)的汽车也经常参加营运,加上私商参加营运的车辆达300余辆。最繁忙的运输线路是洛阳至界首公路。1940年,省公路局从重庆购回3.5吨道奇牌货车5辆,专驶这一线路。
同年,省公路养护总队成立驻洛养护队,下辖5个分队,每队配固定工10人至20人。
洛阳成为抗日前线后,为解决机车燃料短缺问题,扩大运煤量,国民党铁路兵从金谷园西工岔道铺设一条到宜阳的窄轨轻便铁路,长32.2公里,用人力推煤斗车运宜阳煤到金谷园站。此线于1944年日军攻占洛阳前拆除。
始修民国《洛阳县志》
随着洛阳成为河南文化中心,1940年,洛阳县重建修志馆并开始修民国《洛阳县志》。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修志馆办公场所多次变迁,由最初的北门外后土祠,迁到洛阳北驾鸡沟,后又在沦陷期间随县政府迁到栾川西部山区,至洛阳光复后回迁到洛阳太平街。
洛阳县修志馆修的民国《洛阳县志》共58卷,于1946年修成,但未能刊印。其书分大事记、疆域、政治、山川、物产、建制、食货、学校、科举、后妃、礼俗、职官、乡宦、人物、政治、交通、杂记等,力图全面反映从远古到民国时期洛阳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民国时期人、事、物的载记,多采用新的方法。志中有插图、照片,政区图有图例15类,十分详细。自然地理的记载,全采用现代科学概念,如经纬度、气温、雨量、地质构造、地层等。各门类均运用表的形式,十分明晰,仓储、矿务、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则是文与表相配合,较全面地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状况。
“百团大战”打响
随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继续,日军在正面战场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转而扶持汪精卫伪政权,并试图通过大规模轰炸重庆等手段威逼利诱重庆国民政府投降。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汪精卫在南京组建傀儡政权,完全沦为日本侵华的工具。
为应对重庆国民政府内部的投降势力和日军威胁,中国共产党提出“三三制”,即按照共产党员大体占1/3、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1/3、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1/3进行人员分配,组建“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这一政策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著名的“百团大战”也于1940年下半年打响。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等共105个团20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万多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也从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斗争。
(感谢洛阳地方史志办公室提供史料帮助)
记者 石蕴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