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偃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偃师项目建设风鼓帆举
读 家
山化撤乡建镇 奏响发展新乐章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 年 1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读 家

    6  华美与威严的融合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划分阶级后,龙成为华美与威严的象征。秦汉以后,龙的身上开始具有可以比附、象征人间帝王皇权的神性。

  其原因,盖由于经过几千年的吸纳、综合、演进,到此时,龙的形象已趋于成熟,龙身上所具备的种种基本神性已经强大且彰显出来。这些基本神性和“帝王性”多有吻合之处:龙潜飞自如,毫无阻碍,自由来去于昊天潢池,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天地间的信使——既可直达天庭,向天帝报告人间的情况,又可以从天庭下来,传达天帝的旨意。帝王称“受命于天”,是天的儿子,代天帝管理人间。于是,龙通天的神性和帝王皇权在这里交会。正是因为龙的威严,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表示他是真正的龙的后代。皇帝御用的东西,一律冠上“龙”字,他穿的衣服叫“龙袍”、“龙衮”,他的座位叫“龙座”,睡觉的地方叫“龙床”,即位后叫“龙飞”,登基前叫“龙潜”。他高兴了,叫“龙颜大喜”,病了则叫“龙体欠安”。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中,唯有那些标志着权力和地位的服饰才有充分的发展空间,龙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龙袍是中国皇帝的基本服饰,龙袍在身,即标志着皇权在握,独揽大权;龙袍失去,则意味着权力的丧失,必然沦为人臣。因此,在分等级的服饰中,龙袍具有绝对显赫的地位,是最为神圣、最为尊贵的服饰。

  一些封建文人,还编出若干证明皇帝确是龙的化身的神话。除了前文说过的刘邦的故事以外,据说东汉光武帝即位前,则有“黄龙见于河”的说法。再如王莽要“当仙成龙”,汉光武帝“梦骑赤龙”,南朝宋武帝见“五色龙章”,唐太宗有“龙凤之姿”等。

  从宋代起,龙纹的神性得到强化。元、明、清三个朝代,均明文规定皇帝对龙纹尤其是五爪大龙的垄断,龙遂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人因僭用龙纹、触犯“龙颜”,被重罪处罚,甚至丢掉脑袋的,不绝于书。

  当然,大多数时,如果将人比作龙,那是一件光荣的事。龙的圣光,也延及一般圣贤先哲。西汉武帝时,儒学大师董仲舒,也与龙息息相关。据《西京杂记》记载,有一天他梦见蛟龙入怀,文思大兴,于是作出《春秋繁露》一书。唐玄宗时,二位名相姚崇和宋璟,一生在政治上有许多建树,传说也是天龙下凡。

  总之,当龙最初出现在青铜器和陶器上时,是一种美化,更有一种神秘色彩。人们希望通过神秘来彰显权力,形成威慑力与统治力。这就赋予龙华美与威严的意义。中国的道家哲学尚玄虚,而中国的统治权力也是尚虚的,龙纹就是其具体表现。

  “雷公爷”刘亚楼(1)

  在伏龙芝军事学院

  【军职简历】 刘亚楼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队排长,红4军随营学校学员班长,红12军连长、营长兼政委,红4军3纵8支队政委、12师35团政委、11师政委,红一军团2师政委、1师师长、2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区参谋长,12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刘亚楼被授予上将军衔。

  刘亚楼、李天佑、钟赤兵(军委1局局长)、杨至成(抗大校务部部长)等人,作为中共首批出国学习军事的专派人员,进入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军培养诸兵种合成军队军官的高等军事学府。

  学院要求学员具备高中以上文化,中国学员有的只读过几年书,刘亚楼这位红军中的“大知识分子”,初中也没读完。从数理化基础课开始,记公式、背定理、做作业,其难度不同于跟小鬼子拼刺刀。

  而这一切的前提,当然首先是学习俄语。

  踏上异国的土地,他们就成了“瞎子”、“哑巴”,连饭都不会吃了。饭堂食谱上,都是“洋字码子”。刘亚楼性格热情、开朗,这种天性很适于学习外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在刘亚楼眼里苏联人都是老师,他见人就问,连说带比划,而他又很聪明,自然长进很快。

  开始是在外籍学员的特别部学习,半年后正式进入学院,与苏军学员共读。俄语是边学边练,文化课是速成的,课程内容倒不算陌生,但层次高、系统性强,他就有点跟不上。而教员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把规定内容讲完,不会照顾谁,就更有难度,许多时候他连课堂笔记都记不下来,只能在课后用大量时间拾遗补漏。

  第二学年开始就完全不同了。一是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坐在图书馆里,阅读更多的学术期刊、专著,二是在以年级为单位的课堂上,刘亚楼举手提问的次数越来越多,而问题也常令教员耳目一新。在合同战役战术想定和学术讨论中,他的观点、主张常受好评。

  刘亚楼是较早熟谙大兵团、诸兵种合成作战的为数不多的中共将领之一——有后来的实践为证。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军队突然袭击,侵入苏联西部地区,并迅速推进。

  德军的重要目标,当然是占领莫斯科。关于德军的进攻路线,斯大林认为希特勒还会沿着当年拿破仑的老路,沿着乌克兰和顿涅茨河流域东进,一路占领经济作物地区,掠夺乌克兰的粮食、顿涅茨克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向莫斯科逼近。

  苏军将帅没有疑义,刘亚楼觉得不妥。

  刘亚楼分析研究,认为乌克兰、顿涅茨河流域农田、水网较多,拿破仑以骑兵为主的远征军,选择这条路线自有许多便利。而德军是机械化部队,从白俄罗斯到莫斯科距离最近,更适合希特勒的闪电战。他把自己的见解报呈共产国际,待到实践证明后,自然被刮目相看,据说斯大林亦赞赏有加。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