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2011年,有两名退役的运动员备受关注,他们分别是姚明和张尚武。“小巨人”在宣布退役的时候,吸引了全球无数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从“姚老板”、“姚评委”到“姚同学”,姚明的每一步都如他所言——“一扇门已经关上,而另一扇门正徐徐开启”;已经退役多年的张尚武,以“地铁口卖艺的世界冠军”的身份重回人们的视野,引发了一连串的话题。
1月26日晚,张尚武再度现身北京王府井地铁站表演体操动作,引来围观。
每年有大批曾经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在领奖台上喜极而泣的运动员,最终在默默无声中走向退役。作为“退役后”一族,他们的“退役后”生活有着怎样的路径和感触?
“退役后”生活:
“千篇”不一律
曾经的上海男排“自由人”、如今的复旦大学体育教师兼排球队助理教练丁毅,是众多退役运动员中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最为满意的。走出职业队8年来,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玩着喜欢的排球,“在这里,少了专业队的拘束,多了一块高素质的‘试验田’”。
对于大多数退役运动员来说,成为教练员或体育教师是退役后职业发展最合理的一条路径。然而,在不少“退役后”们看来,未来的路不是就这一条,也不能就这一条。
“不可能每一个运动员退役后都可以成为教练。”上海田径队曾经的运动健将张晟如是说。退役9年的他,如今是上海浦东新区城管执法支队的一名普通队员。在选择这份“稳定的工作”之前,他尝试过销售员、电视台摄像和编导等工作。
像张晟这样的退役运动员还有很多。上海徐房五人制足球队球员兼教练薛志强,原本是上海申花队的后卫,退役后进入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如今的正式身份是徐房集团的一名职员。他的球队当中,有的是企业员工,有的是西餐大厨,有的是资深调酒师,足球不再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纯粹的热爱。
“踢球之外,我们球队的成员都有正事要做,企业管理、餐饮、上大学等。每个球员都有踢不动的一天,到那个时候,现在学的东西就会真正派上用场。”徐房足球俱乐部负责人王春说。
“退役后”之路:
靠扶持更靠自力更生
“在运动员的职业规划和退役转型发展方面,我觉得教练员和运动员管理培养单位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排球名宿、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院长沈富麟说,“毕竟运动员在成长期间,主要精力还是在提高成绩上,自身是缺乏这方面意识的。”
当体操冠军地铁口卖艺、举重冠军成为搓澡工等退役运动员的案例受到关注后,不少声音将运动员的职业规划责任指向了体育主管部门,包括对运动员培养机制的质疑。
不过,政策扶持固然重要,“自力更生”在不少“退役后”眼中更为重要。丁毅坦言,自己退役前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未来的发展规划,连续考得中学体育教师资格证和大学体育教师资格证,“具备了这样的基本资质,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如今,他已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在职硕士研究生,体育科研将是他努力的又一个方向。
张晟觉得,政策的作用在退役之初已经发挥过了,如今到了全新的岗位上,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未来的发展还得靠自己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拼搏精神。
“退役后”思考:
运动员该有怎样的职业规划
近年来,我国对于运动员保障和退役运动员安置的工作都在不断进行,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也对运动员退役转型提出了不少建议。
“运动员除了培养竞技素质,还要提高意志品格、行为素养、文明素质等。”沈富麟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学些什么、怎么学,也应该进行更多的探索,“我觉得,可能进行人文教育、思维教育,更多地从励志、感恩、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角度加强教育,对运动员更为有益”。
从事运动员选材研究的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余竹生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运动员退役后能走上教练或者体育教师的岗位,“或者成为社区体育指导员,这都是对他们专业优势的继续发挥”。但事实上这不太可能。所以,余竹生建议在选拔和培养运动员时不仅要考虑到其职业规划,也要对这一运动项目本身的未来目标进行规划,“这个项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培养多少运动苗子,应该有考虑。如果搞‘人海战术’,不管孩子们将来的出路,摊开大饼再大浪淘沙,这样的体育事业规划思路也是不对的”。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