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资料图片) | |
核心提示
江苏、浙江都是我国最发达的省份,“十一五”期间分别保持了年均13.5%和11.8%的增长速度。细数江浙经验,其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加大对外开放工作力度、务实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等做法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亩产”论英雄
■启示:在集约上下工夫,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上做文章。
江浙两省土地资源都十分紧张,产业发展面临困境。他们的做法是:
优化土地结构。两省都提出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市区集中、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
提高投资强度。浙江提出每亩投资强度不得低于200万元。江苏规定每亩投资强度苏南不得低于450万元、苏中不得低于350万元、苏北不得低于250万元。
严控用地指标。浙江将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际用地超计划的,扣减下一年相应的计划指标。同时规定,对行业无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要建造3层以上多层厂房,不得建造1层厂房。
实施用地计划“点供”。江苏对重大项目特别是高技术类重大工业项目,由省国土厅直接“点供”予以重点保障。同时,“点供”项目实行省与地方配套安排用地计划指标。
完善监管机制。浙江省建立了建设项目巡查制度、用地批后监管制度、用地利用情况通报制度和动态数据管理制度。
加强挖潜措施。两省近年来都在推进“退二进三”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低产田”改造,让企业从城市繁华的黄金地段退出来,搬迁到工业功能区,变工业用地为商业用地。
招商有良策
■启示:江浙是沿海发达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他们的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强,举措不断创新。作为内地的洛阳更是犹豫不得,招大商、引良资,才是硬道理。
招产业由引资金、引项目、引企业向引新兴产业、引研发中心转变。
“以转引外”。江浙两省针对自身土地紧张问题,以加快产业转移促进对外开放。如苏南地区本身经济发达、产业基础好,通过推进苏南向苏中、苏北产业转移,腾出土地空间,吸引更高层次产业的资金和项目。
“以民引外”。浙江省积极开展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跨国公司的招商引资活动,研究制定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嫁接提升的政策意见,推动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产业项目、企业上的对接。
“以外引外”。重视发挥招商引资的集聚效应,依托一批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浙江、江苏着力创建一批具有标志性、示范性的外商投资新兴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特色品牌园区,推动外资企业集聚发展。
“以会引外”。持续抓好重大经贸活动。如,浙江召开“世界浙商大会”,江苏坚持组织苏新理事会、澳门江苏周等活动,积极参加东盟博览会、美国太阳能展等国际知名展会,利用展会吸引资金、项目和产业,构建对外开放的良性平台。
集聚谋发展
■启示:我市与江浙地区同样重视产业集聚区建设,但是差距显而易见。借鉴两省的做法,我们更应注重统筹集聚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更应注重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特别是对大型、超大型企业一定要扭住不放。
龙头带动。南京软件谷用了5年时间在8平方公里区域内,吸引软件类企业210家,预计2011年创造产值500亿元。无锡光伏产业园区、扬州邗江开发区等园区都是依托若干龙头企业,催生了一批配套企业,形成一条产业链。
特色发展。江苏省规定,国家级园区要在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设备、新型电子等区域加强整合,省级园区要着重在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领域做大做强,形成整体发展优势。江苏提出,到“十二五”末,将30%的工业总量集聚到特色产业当中。
创优环境。江苏省规定每年的产业集聚发展专项资金中确保不低于50%的份额用于支持园区环境和载体建设。南京软件谷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8%、绿化率达到50%,基础设施完备。
提升服务。去年6月以来,江苏从省直有关部门选派13名专职干部到产业集聚区任职,改善管理人员结构,创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浙江省更是要求园区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记者 孙自豪 整理